学院新闻
http:/_mediafile/files/105201/1711/x_35d5132264.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201/1711/x_35d5132229.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201/1711/x_35d5132270.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201/1711/y_a465132257.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201/1711/x_35d5132264.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201/1711/x_35d5132229.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201/1711/x_35d5132270.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201/1711/y_a465132257.jpg
【媒体聚焦】感恩生命的馈赠——从一堂局部解剖学课说起
--

    2017-11-17      浏览(

 

 

2017-11-17

编者按:

近日,沪上知名媒体《新民晚报》报道了我院的一堂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人文关怀的渗透、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践行,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称之为:有情怀的生命感悟,有温度的医学教育。

报道原文: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又在普罗大众中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从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奠定人体解剖学的根基,到如今,3D、VR等各类成像技术的运用使这门古老而经典的学科再现精彩,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人体解剖学,尤其是解剖操作已经和临床医学生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特殊而宝贵的人生体验

对于临床医学生而言,局解(局部解剖学)不是简单的几个字,也不是普通的一门课,而像是一则记录他们成长和转变的故事。关于局解的体验,亦不能用只言片语说清:从初识局解,到完成课程,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态度发生了细腻而复杂的转变,相应地,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也变得更为深刻。

第一堂局解实验课前,大多数医学生的心情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期待、好奇与紧张——期待于动手实践的难得体验,好奇于大体解剖的神秘面庞,紧张于未知事物的陌生难测。何白慧同学这样说:“局解实验可以说是医学生基础学习阶段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人体的机会,所以一开始,我们对操作很期待。这种对于全新课程的好奇与对于未知实验的迷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最初的状态。”

在正式进行解剖操作前,所有人都要进行集体默哀仪式——弯身行礼,以表恭敬。这是每一名医学生的第一课,也是必修课,尊重死者、正视死亡是进行操作的前提。默哀仪式可繁可简,可短可长,但一定得有仪式感,它为每一位普通又不普通的大体老师标定其背后动人的精神内涵——同学们开始渐渐意识到,面前摆着的血肉不是没有生气的教辅工具,而是曾经鲜活无比的生命。

从医学生群体的层面来说,局解课程的学习是严谨有序、循序渐进的自我提高。实验开始前将每一步操作熟稔于心,实验过程中向老师虚心请教、与同伴相互督促,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哺理论……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操作视频被周而复始地播放,操作图谱被五彩缤纷的笔记填满,这一切的一切,只为在面对安然仰卧的大体老师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要领,能够减少错误,能够审慎行事。

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成长往往发生在某些个不经意的瞬间。有同学说:“我们每次操作都需要有一个人去翻图谱和笔记做口头指导,我第一次对这门课有真切的理解就是在‘翻书’的时候。前两次实验我都是操作者,只顾着埋头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而当我置身操作之外时,我得以顾及整体,竟突然发现自己身处的原来是这样的环境——大体老师无言无声地躺在解剖台上,医学生专注地忙碌着。你一下子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观察和体悟,医者仁德之心的培养就是从这一张张解剖台上起步的。”又有同学说:“我觉得对大体老师的尊重不仅体现在鞠躬致敬这些仪式化的流程里,更体现在操作结束后是否清理干净台面、是否将大体老师轻轻安放好。这些都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但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责任感的地方。”还有同学说:“我不了解我的大体老师,甚至完全不认识他,但每每面对他时,我就忍不住想自己以后会不会愿意躺在这里,献出自己的身体。人如何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方式吧。”

局解操作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对生死产生了感性的认识,也为心中增添了一份温情。在临床医学生的人生轨迹中,它是一段无法替代的珍贵经历。

知识技巧与人文关怀并重

解剖学历史悠久,内容庞杂,王圣明同学给予了这门学科一个很直观、很恰当的概括——严谨艰难。也正因为此,对于局解这门学科,他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才能对得起这样的奉献。”

局解实验最显著的实用价值就是它和外科手术的联系。出色的外科医生,乃至所有科室的医生,都需要坚实的局部解剖学学科基础,并且需要根据临床的需求不断温习理论知识。何白慧同学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对此深有感触:“局部解剖学让我们对人体结构形成初步的形象记忆,在手术跟台时会熟悉很多,操作也会顺畅很多。”同样进入实习阶段的施展同学说:“一个手术需要从哪个间隙进入,又要避开哪些神经和血管,等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时,你又会回头翻开解剖学课本来看,常常会有种顿悟的感觉。”

解剖教研室的李锋老师认为解剖学教学是从单纯记忆理论知识,向形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过渡。可以说,解剖知识和临床技巧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且解剖学的奥妙在于,学的时候许多问题抽象难懂,但在上了临床后,随着眼界的长进,就会对旧难题产生新理解,乃至彻悟。确实,当从捧着书本的医学生成长为接触病人的医生,对应地,对大体老师和整个学科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大体老师捐献出自己呵护了一辈子的身体,纵使“千刀万剐”,也甘愿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学生在从普通人变为医生的艰难过程里学习、犯错、再学习,然后蜕变、成长。医学教育想要培养一代什么样的医生,想要如何培养医生,在局解实验课上就可以反映出来。拥有三十余年教龄的李锋老师谈到:“大体老师的献身精神是一种无比崇高的精神,是人类善良、责任、爱心的集中表现。大体老师是人体解剖学、乃至整个人类医学的无语良师。”解剖课老师的这种态度也每时每刻影响着学生们。老师们没有催泪的言语和华丽的辞藻,但却在实践中用他们精湛的专业水准和教书育人的品行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常常有老师这样说:“我们要培养的是医生,而不是看病机器人。”解剖教研室的沃雁老师说:“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把大体老师当做‘人’,而不是‘物品’。”诚然,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面对的是人,而不是一堆组织、器官的组合,要想做个德艺双馨的好医生,就不能机械化地处理问题,不能在病人身上胡来。而这些品质的培养,在学习局部解剖学课程时就已经开始了。

局解实验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感,同时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特质也是和临床医学这个专业、临床医生这个职业相对应的。用人文情怀关照医学生教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践行

在刚开始上局解课时,学生对于大体老师的敬重之心是真切而稚嫩的。他们万分敬佩大体老师做出的无私而高尚的决定,但却无法想象曾经鲜活的生命因何做出如此抉择,也并未真正理解老师的付出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对医学意味着什么。而最后一节课后,很多人都默默地再一次向大体老师鞠躬致敬,并轻声念道:“大体老师请安息吧。”

从战战兢兢、按部就班地操作开始,到逐渐茅塞顿开、思路明朗,再到最后扎实学科基础,完善知识体系,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感恩教育渗透的过程。感恩是以感受为前提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医学生是少数能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理解人体奥义的幸运儿,在与生死的直接接触中渐渐懂得现今所得到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许多善者的馈赠。

李锋老师谈及对大体老师的看法时这样说道:“死者将尸体捐献给欧洲杯竞猜平台校供医学生学习,这是死者和社会给予医学生的一种特殊权利和待遇。”李老师在这里特别提出了“社会”二字,充分说明医学生的身上不仅肩负着专业使命,还肩负着极大的社会使命。一份份遗体捐献协议,一笔笔力透纸背的签名,满含着捐献者、家属以及他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对医生的信任与对医学的期待。正如一句歌词所唱:“我不知道您是谁,但我知道您为了谁。”医学生理应对这些人抱有感恩之心,感激他们的奉献精神,感激他们毫无保留的信赖,感激他们对医学走向昌明的推动。这种感恩的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医学生在一次次操作中不断体会、不断领悟,也不是戛然而止的,应该渗透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永远铭记、永远践行。

大体老师无言静卧,但其生前的这一捐献决定足以震撼人、温暖人。十二次操作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十二次课以后,大体老师就会完成他的使命,但在师生们心中,他们永远是令人尊敬的老师。医学教育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它引导医学生对生命观进行重新审视:“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那当死亡真正来临之时,我们如何做到坦然和达观?生命的价值有没有可能得到更大地发挥?受到这些言传身教之后,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观念?”这些都是极其复杂的命题,答案不可能一挥而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局解课是一把“钥匙”,它试图在学生们面对解剖台弯下腰的那一刻,开启一代代临床医学生对这些命题的思考。

局解课也引导医学生重新审视医学观:医学到底以什么为中心?面向微观方向的医学研究进展神速,细胞、分子、基因各放异彩,但是临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应该是人。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局解课的形式会有所变化,一些现代化的手段会被运用到其中,但是它的内核是不会变的。它始终以人为本,也教人直面生死;它激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也鼓励他们勇担社会责任。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campus/html/2017-11/01/content_10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