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遗传学课程组举办《面对新时代,成为更好的教师》教学讲座 | ||||||
-- | ||||||
|
|
||||||
|
||||||
|
||||||
为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适应欧洲杯竞猜平台“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院校建设需求,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医学遗传学课程组,联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组于10月18日上午在欧洲杯竞猜平台(西院)2号楼106室举办了以“面对新时代,成为更好的教师”为主题的教学讲座。课程组特别邀请了报告人——欧洲杯竞猜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二级教授、研究组长、欧洲杯竞猜平台特聘教授、整合课程首席教师易静教授。来自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教师等30余人参加了讲座,基础欧洲杯竞猜平台副院长郭晓奎,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主任李兵,机体防御与免疫教学团队首席教师陈广洁,以及教学督导冯京生等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教学活动。讲座由医学遗传学课程组组长黄雷研究员主持。
易静教授讲述到,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既能从事原创性科研,又能通过课堂教育培育下一代创新人才,所以她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老师”,她认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认同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她强调科研和教学兼能并重有利于学科人才培养。一方面,她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活性氧与蛋白质氧化修饰、SUMO化修饰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面作出创新性工作,并多次受邀在国际专业会议发言和撰写综述,在权威国际学术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EMBO Journal、Cancer Research等发表论著多篇。她指出,从事科研让教师可以对所讲知识融会贯通,讲课自然更富于启发性。她建议老师们关注知识点演变和更新,将顶尖杂志最新论文作为素材及时整合到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因此更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和讲课重点的调整。另一方面,易静教授作为首席教师负责跨越四个学科整合的《分子细胞与组织》课程,为了凝练跨学科整合知识点,她组织跨学科集体备课和进行交互听课,对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讨论课和考试题目精心设计,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殚精竭虑设计打磨,形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系列新型教学方法。此外,她还担任了《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常用技术》的主编,卫生部规划研究生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副主编。
易老师强调,为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育研究思维的效果,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和自媒体时代的00后,具有特殊的认知模式和知识获取方式,面对新时代,不能固守传统的讲课方式,因为往往难以获得良好课堂效果。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时代,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所有知识,教师的授课必须传递知识以外的内容,那就是启发、激励和对能力的培养。易老师带领团队在《分子细胞与组织》和《细胞生物学》教学中探索尝试多种授课形式,近三年经反复试验和调整,完成了与课程配套的自学模块新型教学形式的建设。
易老师认为,教师除教书外还应育人,不仅培育学生还要培养青年教师。对于学生除注重讲课中的启发和激励,还应当热心学生课外科研和人文活动,言传身教理想、情怀和能力。她在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教学与普及分会会长期间,发起并共同设计了全国联动的每年5月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和每年11月的诺奖解读活动。她每年开放自己实验室1~2次,结合自己科研方向针对抗氧化专题作科普讲座,这一活动不但受到公众欢迎,也对作为志愿者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起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作用。易老师建议,始终应该用科研和教学兼能的要求打造青年教师队伍,应该鼓励和帮助身边的海外引进青年科研人员走上讲台,使他们尽快成为热爱和钻研教学的优秀教师。
易老师坦言“我是教师,也是家长”、“我是教师,也是科研工作者”、“我是讲课者,更是启发者”。她还语重心长得讲到“我希望自己孩子遇到怎样的好老师,我就应该成为那样的老师。”易静教授认为,面临新时代,教师应该怀有责任感,用火热的心去教书和育人,成为更好的教师,努力永无止境。
易静教授的讲座朴实、生动,激发了教师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易老师为代表的我校教学名家、教学大家为榜样,积极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不断琢磨,用最恰当的手段去教学,用宽阔的视野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培养会思考、能创造、有良知、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