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日前,生物信息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Bioinformatic在线发表了细胞分化与凋亡重点实验室张健研究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llosite: a method for predicting allosteric sites”。该项研究针对目前别构蛋白位点难以识别这一技术瓶颈,发展生物信息学和药物设计结合技术精确识别蛋白中别构位点位置,为今后高效选择性的别构药物靶点发现及别构药物开发提供了关键方法和设计方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应用价值。
别构效应是指利用调节物(配体或其它分子)结合在蛋白质活性位点以外的位点(别构位点)所产生的一种直接、快速、有效的蛋白质功能、结构或适应性的调节方式,参与细胞代谢,信号转导等重要生命过程。与活性位点在进化上为了适应内源性配体有较高同源性不同,别构位点具有高度多样性,结合别构调节小分子的选择性高,适于对蛋白家族中亚型成员进行区且它的调节有一定的上限,毒副作用更小,是当前药物开发领域的全新方向。
张健课题组利用前期工作中发现的别构分子研究规律(Nucleic Acids Res. 2011, 39, 663-669),系统分析别构蛋白位点特征,挖掘别构位点空间三维结构的出现规律,建立了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蛋白别构位点预测的新方法。该工具对蛋白别构位点有很高的识别成功率,在Metacaspase,6-磷酸果糖激酶等多个蛋白上发现其别构位点,为针对别构位点的新型药物开发提供有力的帮助。
第一作者黄文亢系张健研究员硕士研究生,该项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等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