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地 周恩晖
2016年6月,我毕业了,怀着对医学的梦想和憧憬,我踏入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规培基地。入职前,父亲问我“对未来有什么计划?”,当时只是笃定 地回了一句“做个好医生”。就这样一腔热血夹杂着忐忑不安的思绪,开启了我“规培”之路。
正式入职前,我先接受了为期5天的岗前培训,期间由院领导详细介绍了医院的概况、纪律、工作制度,此外临床的老前辈还与我们分享了几十年的从医经验,谆谆教导再次强化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赋予我的责任,进一步激发了我“做个好医生”的决 心。
以一个“小白”的角色进入临床,我才发现行动远比做决定来得艰辛。如何在这几年的规培中以最快的速度丰满自己的羽翼?如何不愧对近十年接受的医学教育?如何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好医生?带着种种困惑和期待,我的规培历程一路走来。
从“医学生”到“医生”,是重任在肩
踏出校园进入岗位后,需要自己接诊患者,方才体会不是所有处理都可以“照本宣科”。医生与医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在头脑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诊疗思维,决定时要迅速又沉稳,做事时需胆大又心细。
气管切开是耳鼻喉科医生的基本功,第一次跟着主治医师朱老师去急诊做气管切开时,我是既兴奋又忐忑。浸润麻醉、切皮、分离颈前肌群、暴露气管,最关键的步骤是切开气管、插管,当锋利的刀片将气管软骨切开后,患者剧烈呛咳,痰液夹杂着血液四处喷溅,血氧直线下降,我一下子慌了神,有点手忙脚乱,此时朱老师一句“固定住Allis,别动”将我唤醒,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只见他看准时机,迅速放入气管插管,将气道中的分泌物清理干净,打气囊、固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看着自己沾满血渍的白大褂,内心是说不出的骄傲。此时我感受到的是一位外科医生在危机时刻的雷厉风行,面对生命时的责任与敬畏。
作为刚入科的菜鸟,我不断向前辈们讨教各种处理常见疾病的方法,希望能够尽快成长。经过一年多的规培,我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急诊病人,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前些时候,晚上急诊遇到一个卡鱼刺的2岁男童,被母亲和外公带来医院,来之前已经在外院就诊过,鱼刺位置较深,孩子又哭闹不配合,无法进行检查,家长的焦虑溢于言表。此时门外就诊的病患已开始排队,我走出诊室安抚好还在等待的患者,返回诊室关上门,一边安慰男童一边让母亲配合摆好体位,间接喉镜检查后发现鱼刺卡在了会厌谷和舌根交界处,位置比较深。成年人取出时也会遇到不配合的情况,此时我们会选择口腔喷一些麻药再进行操作,但男童年龄较小,喷麻药时不适感可能会使患儿更加不配合,处理起来会更麻烦,于是我决定不喷麻药,与家长反复沟通有操作失败、黏膜擦伤的可能,只能尽力试试,如果实在不行需要第二天门诊电子喉镜协助下取出,家长表示理解并在病历上签字。体位摆好后,我小心的放入间接喉镜及异物钳,此时男童比较配合,当钳子深入时男童开始反抗,异物在间接喉镜中若隐若现,不能准确定位,突然孩子开始哭闹,此时口腔空间扩大,看到了鱼刺,眼疾手快将其取出,鱼刺长约1cm,家长连声道谢,心里满满的感动伴着一丝自豪油然而生,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感觉都是值得的。我的工作也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图1)
踏入医学殿堂时便许下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医生,才真切领悟到“医乃仁术”,才深切体会到沉甸甸的责任。
从“看病”到“看病人”,是倾心以对
记得一次主任提问喉癌手术的适应症时,我对着书本倒背如流,主任摇摇头补充道:还要考虑患者是否有手术意愿。“看病”不光看的是病,更是患病的“人”,患者不仅仅希望医生治愈生理上的疾病,更希望得到的是心灵上的安慰和鼓励。
曾接诊过一位耄耋老人,入院时因喉部新生物引起喉梗阻急诊行气管切开,后经检查确诊是喉癌,仍有手术切除的机会,但患者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加之年纪较大,患者本人及其唯一的女儿都拒绝进行手术治疗。最终女子含泪在拒绝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上颤抖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来我与女子聊了很久,大部分内容是在安慰、引导她正确的对待“放弃治疗”,有时这并不是最坏的选择;另一方面,我也不断鼓励老人家要积极面对疾病, 要坚强。半年来老人每月都会来门诊进行复查,病情没有想象中进展那么迅速,女儿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在心内科轮转的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抢救失败的无奈与失落,那是一位24的女性、一位2个月大孩子的母亲、一位善良贤惠的妻子,突然爆发病毒性心 肌炎,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法从死神手中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看到家属的痛苦和绝望,想要上前安慰些什么,话到嘴边却化成了一句“对不起”,死者的母亲和丈夫握着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尽力了,辛苦了”。
医疗过程中,需要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还有“人”的整体,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患者或疾病,而是一个家庭,“人”包括了病人和家属。在规培期间,临床的工作使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病我们都能治,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够得到治疗,“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病人和家属的心理很脆弱,他们经历着肉体上的痛苦,也经受着精神上的折磨,更需要向他人倾诉,得到关怀。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一把刀,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正面的语言和负面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惊人效果。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沟通交流是每个医生踏入临床的第一课。
做个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始终坚持政治理论的学习,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过一年多的规培,我养成了每日三次查房的好习惯,对病患认真负责。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技术水平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我不断学习,熟练掌握本科室的基本检查及操作技能,能够独立诊治处理门急诊常见病,系统管理疑难杂症并协助上级医生完成各类重大手术,在查房时或手术中提出问题并与老师们积极讨论,不断巩固加深知识储备。规培期间我积极参与献血、义诊、科普讲座等活动,为社会发展、百姓健康尽力。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医学正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医学教育既要培养研究型的、专注于解决医学前沿问题和疑难杂症的人才,也要培养满足社会基本医疗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体制在完善,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更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决心。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做个好医生,不必舍家业,不必太辛劳,只希望工作时全心全意、尽忠职守,能从我的眼里看到对医学的热爱。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医生,不骄不躁、沉着冷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患者患的病,更能看到这个人,换位思考患者的感受和心情。
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医生,我和患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互相鼓励,而不是互相提防。
致正在规培的你,愿你不忘初心,不负“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