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单位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附属单位 > 正文

【解放日报】价值观就是一种信念

发布日期:2014-03-03 00:00:00   点击数:

在王振义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幅画:一棵参天大树,每片叶子上都贴着一张灿烂的笑脸——那是王振义近百名学生集体送给他的礼物。

笑容,是人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的谢意与祝福;绿荫,象征的则是荣誉背后的精神传承。

就在这幅画前,王振义谈起了他所理解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感悟。

精神贫穷,不是真富强

记者:您做了66年的医生,这些年您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王振义:我们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很明显。比如说天花病,我刚毕业的时候,我们医院里有两个楼层收的都是天花病患者。现在呢,天花病没有了,白喉也几乎没有了;我年幼的时候,祖母因为得了伤寒去世,伤寒这个病现在很少,可以打疫苗预防。过去有些看不好的病,现在都能看好了。就拿我研究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来说,从前都觉得是绝症,现在80%的病人可以延续10年以上的生命,这不是很大的进步吗?

记者:医疗水平进步得益于国家富强。

王振义:我今年90岁了,亲历过国家被侵略、被占领的年代。那时候中国人受欺负,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实力比人家落后得多。所以,从念书的第一天起,我脑子里就有“科学救国”的想法,就想搞好科学,让我们国家快点富强起来。这种爱国心是人类很自然的感情,没有哪个国家的老百姓说,“我的国家差一点没关系”。即使国家再小、再穷,人民都非常尊重、热爱自己的国家,你如果说他(她)的国家不好,他(她)是会生气的。

记者:追求国家富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振义:就算我从10岁开始懂事,到现在也有80年了。这80年中我有个深刻的体会: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中国人才能真正做有尊严的人。

当然我说的富强,不光光是经济的富强,还有文化和道德的富强。一个国家如果只讲钱,只讲军事,那它只能是个精神贫穷的国家,或是仗势欺负别人的国家,谈不上真正的富强。

成为“牡丹花”后要保持清雅

记者: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国家的价值观中不应该有“钱”的影子,因为钱是需求而非追求。如果把需求作为追求,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王振义:喜欢钱很正常,几乎没有一个人说,“我就穷着吧,房子也不要,钱也不要”。荣华富贵是可以争取的,但你用的方式应该是文明的、道德的,要有底线,这样获得财富才是光荣的;去偷、去抢,或是用不道德的方式,那太可耻了。如果一个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简朴、简单的生活,是很让人佩服的。乔布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也一直这么要求自己。

记者:所以有人称您是“三院院士”,除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精神院士”、“道德院士”。听说您家的客厅里挂了一幅画,叫《清贫的牡丹》,它是不是寄托了您的精神追求?

王振义: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清贫的牡丹”意思就是我们都应该用清白和道德的方式去奋发图强。成功了的同时不要忘记别人。我得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这个奖那个奖,但我把这些都看得很淡。因为有些奖项只给了研究中起主要作用的那个人,其实一个研究团队有好多人,他们都没得着奖。下转3版(上接第1版)一个人奋发图强,成为一支牡丹花后,要保持清雅,要帮助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温暖,才会更文明。

一直向前的动力——信念

记者:最近几年,医患矛盾令人关注。本该是携手共同对抗病魔的医生和患者,却产生了彼此的不信任甚至对抗,发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不和谐事件。

王振义:我觉得医患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医生和病人之间总是有隔阂的,什么隔阂呢?病人希望到医院马上有人给看病,马上就治好。你到急诊室去看看,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急得不得了。很多人不懂,有些病是没有办法看好的,或是没有办法短时间内看好的。所以,这个矛盾永远存在。

记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除了看好病之外,老百姓希望获得的还有医之德、医之爱。

王振义:所以,医生们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你做医生的目的是什么?有的人做医生是为了多赚钱,这显然不对。医生要端正自己从医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不能把钱放在第一位。当然,社会给予医生的待遇也要合理。

我夫人是一名儿科医生。她对小孩非常和善,即使非常严重的病人,不能挽救了,她都在旁边守护着,小病人都很喜欢她。我自己也有这种体会,你对病人用了心,病人对你的感谢是无法形容的。

同时,病人也应该理解医生的辛苦,医生付出了很多,做了不少牺牲。我一直对家人很内疚的是,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没有在夫人身边照顾她,因为我在给别人看病。今年春节,瑞金医院里放了一个小片子《爸妈去哪里》,都是医生的孩子们在问:“妈妈,怎么这么晚了你还不回来啊”,“爸爸,为什么你没空陪我去玩啊”……听到这些话,做父母的心里真的很难过。

所以,医生和病人还是要相互谅解,相互帮助,和谐就是这么来的嘛。

记者:您90高龄了还在搞研究、教学生,让您脚步不停、一直向前的动力是什么?

王振义:两个字——信念。

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由心里怎么想来决定的,哪怕是做坏事情也要先动坏脑筋吧。所以说,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一些事情,如果没有信念和信仰,我觉得很难。

说到底,我们的价值观就是一种信念。有的人说“这和我没什么关系”,其实它关乎你的一言一行。从小,我父亲就教育我要做个有用的人,这就成了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我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活得很带劲。一个人,没有信念可不行。

人物小传

王振义,男,192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通讯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终身教授。

多年来,白血病被视为“不治之症”。1986年,王振义用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法救治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同年,24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治疗并好转。王振义有“癌症诱导分化之父”之称,患者们说,白血病是“杀手”,而王医生是“杀手”的“杀手”。2011年1月,王振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