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著名医学人文教育专家、来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王一方教授做客我院《健康中国》思政课堂,为交医学子们带来一场关于“医学人文与职业精神”的思想盛宴。
王一方教授由特鲁多的墓志铭引入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他告诉同学们,医生虽然无法包治百病,但可以情暖百家,抚慰百心,安顿百魂。同时,他为同学们详细阐述了职业精神的四个具体指标:掌握重要而独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共同体内部与社会公众的资格承认;执业中具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代理决策权);与专业相匹配的利他主义价值观与道德禀赋。
随后,王教授详细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新时期医学职业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并以白求恩医生的例子为佐证,来劝勉同学们坚定职业理想。王教授指出尽管现实的从医环境有诸多问题,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但是更应该转换看待问题的方式,告别手电筒思维,而去寻找镜与灯。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政府、体制、社会环境,或在医患、医护、干群之间相互指责;而要通过照镜子,寻求道德自省与自律,点亮“职业精神”之灯,重塑职业信仰和职业素养。
王教授指出,医学是神圣的,这种神圣存在于三个维度,即自我神圣,组织神圣和行业神圣,而医学职业精神本质是面对生死的态度。一个人唯有向死而生,才会敬畏生命,怜惜痛苦,转身去爱;只有明白生寄死归的道理,方知立德、立言、立功可以永生,是非高于利害,操行先于技术。他启发同学们,医生理应对死亡有更丰富的体验,更深的理解,更洞彻的领悟,更豁达的面对;但是面对生死苦难,仅仅有技术和关爱是不够,要帮助病人解脱痛苦,很多时候照顾比治疗重要,陪伴比救治重要,人文牵引着科学,要防止知识与信仰断裂,躯体与心灵断裂。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医学人才不断流失的问题,王教授鼓励各位坚守医学专业的青年学子们:“把工作做好,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你今天这个坚守显得弥足珍贵”“风物长宜放眼量,有耕耘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