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第十三个国际社工日来临之际,上海市儿童医院推出了一组6个卡通社工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有自己的姓名和成长记录册。医院希望通过用卡通形式将社工形象符号化,让患儿更易识别社工、接受社工,与社工快速建立专业关系。记者获悉,院方将陆续推出12个社工卡通形象,形成医院医务社工的卡通家族。
“小朋友,这是婷婷姐姐,可爱吗?”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12楼阳光小屋内,医院社工部钮骏主任向孩子们介绍身边的社工余婷,身穿白大褂的余婷胸口处张贴着跟本人很相似的卡通形象,边上还写着婷婷姐姐,特别的醒目。余婷也在给孩子发婷婷姐姐的卡通贴纸,并告诉孩子,“我就是婷婷姐姐,我不给小朋友们打针哦,我是来陪伴你们,欢迎大家跟我成为好朋友”。孩子们开心得围着婷婷姐姐,一边拿着卡通贴纸,一边说好看。
医院社工部钮骏主任表示:“医务社工在院长期为患儿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情绪舒缓、临终关怀、家暴筛查等非医疗服务,以前医院社工进病房服务的时候,跟医生一样穿着白大褂,由于缺乏独特的身份标识经常被患儿认为是医生,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容易被家长和患儿误解。”那么如何让患儿第一时间认识社工,亲近社工从而更好地为患儿服务?针对这些问题,医院前期与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合作,设计了一套卡通社工形象,在今天“国际社工日”正式推出。每个卡通社工都有固定人物名称,例如:糖糖姐姐,婷婷姐姐。卡通社工的推出,一方面让社工更容易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增加了医务社工的识别度,同时也能进一步消除患儿对医务社工的恐惧心理,从而更有效的开展社工专业服务。
钮骏介绍,卡通社工的推出是以符号互动理论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符号来形成和改变对自我、对他人的印象,建立和发展相互间的关系。就像医生的白大褂被赋予了治病救人的含义,同时也意味着白大褂是严肃的,威严的,专业的。当孩子们看到社工的卡通形象,是彩色的,是可爱的,就可以让孩子对医务社工有了另外一种理解,从而与医生的形象区别开。而通过改变医务社工的外在形象,就可以改变患儿对医务社工的认知,增加相互之间的互动与信任,从而更好地为患儿带来服务。
钮骏表示,医院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实习基地,每年都会有1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来院实习,社工实习的频繁更替不利于与病房患儿建立专业关系。所以医院将再设计6个卡通形象组建成医院卡通社工家族,给每个卡通社工建立成长档案,每个卡通社工有姓名、有出生年月、有星座属性、也有性格介绍,不同的实习生来对号入座,扮演相应卡通社工。医院希望通过医院社工和各高校社工实习生的共同努力,逐渐丰富和完善医院卡通社工成长经历,让每个卡通社工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
据悉,上海市儿童医院在2012年建立了社工部,在多年为患儿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探索了以患儿服务成长支持为核心,家长成长支持,志愿者成长支持、医护成长支持的“四叶草”社工服务模式。近年来儿童医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儿童友好型医院,从患儿的视角改善服务,最大程度的保障患儿在医院的场域中免收二次伤害,保护患儿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儿童自身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