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从王振义到清贫的牡丹 申城首部校园原创剧因画易名

2014-11-19 00:00 浏览(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徐程11月19日报道:昨天晚上,以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为原型的上海首场校园原创“大师剧”《清贫的牡丹》在欧洲杯竞猜平台菁菁堂成功演出,感人的故事与传神的表演为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千余名师生带来了艺术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仁医为病人奋斗一生

《清贫的牡丹》以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为原型,将他六十多年从医生涯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搬上戏剧舞台,讲述了一位仁医为病人健康而奋斗的执着和坚定。

王振义曾与人生伴侣谢竞雄在震旦校园谈论人生理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中,他目睹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死于急性白血病,愈发坚定了自己钻研医学、救死扶伤的信念;在贫困的山村中苦中作乐,潜心研究中药,不仅救治了无数的村民,更意识到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在狭小的实验室里,与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一道,苦苦求索7年,终于探索出了采用诱导分化剂——全反式维甲酸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路。

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外界几多波折,王振义始终坚持在医学殿堂坚定求索,期间临床诊治、教书育人,硕果累累,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面对鲜花、掌声、荣誉,王振义却始终淡泊名利,“清贫的牡丹”是他最爱的一幅画,也成为他高洁品质的最好意向。牡丹出身富贵却甘于清贫,王振义始终记着当年震旦欧洲杯竞猜平台的医学誓言“余于病患,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要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造福人类”。

剧本因画易名

据了解,《清贫的牡丹》的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姚扣根教授连续6次前往王振义院士家里做访谈,最终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定名为《王振义》。得知王老喜欢与人分享一幅画《清贫的牡丹》后,姚扣根教授考虑改名。当时,这幅油画就挂在王振义院士家中的客厅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象征雍容华贵,常常是色彩浓烈鲜艳,但这幅画却反其道而行之,牡丹着色淡雅并冠名清贫,看似矛盾,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同时要有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力量,对事业要看得重,对名利却须看得淡。

明了牡丹的精神寓意后,最终剧名突破惯常由《王振义》改为《清贫的牡丹》。而导演雷国华、主演张震、余娅也被王老的“牡丹精神”深深打动,在2012年欧洲杯竞猜平台建院60周年之际成功首演该剧。时隔两年,“牡丹精神”依然充满感召力,原班人马再次聚合,只为了把王老的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更加动人。

雷国华表示,“在排练话剧《清贫的牡丹》中,我们一直在感受着一种理想,感受着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和生命激情的涌动。理想一词,看似太不现实,但却是推动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强大助力。”

校园原创“大师剧”鼓舞学子

来自上海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的王同学谈及观后感时说:“以王振义教授为代表的医学工作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对白血病治疗的研究,他们孜孜以求、坚持探索的热情,甘于清贫、矢志不渝的勇气,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深以自己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而骄傲。”

据悉,自今年以来,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将以编创“大师剧”作为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依托上海戏剧学院专业力量,将各高校建校历史中所涌现的名师大家的感人事迹以艺术的形式搬上舞台,让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到大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大师的内心世界,走入大师精神殿堂,从而进一步净化心灵、启迪思想,实现文化育人目的,向全社会彰显教育使命,传播大学精神。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