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服务

盘点:12月重磅级研究Top10

【1】Neurology:重磅!首次发现细菌会直接影响阿尔兹海默氏症的疾病进展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3391

日前,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eu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神经和大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发现,在晚发性(迟发性)的阿尔兹海默氏症患者大脑样本中存在较高水平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原,相比对照而言,这些患者大脑样本中细菌脂多糖和大肠杆菌K99菌毛蛋白的水平较高,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这些脂多糖分子能够聚集在淀粉样斑块中,而这就和阿尔兹海默式症患者的病理学表现及疾病进展直接相关了。

研究者Xinhua Zhan说道,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18个老化的大脑样本进行检测发现了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组分:脂多糖和大肠杆菌K99菌毛蛋白,相对用蛋白印迹分析对照的结果而言,k99在阿尔兹海默式症患者的大脑中水平明显会增加,同时脂多糖还能够聚集在β淀粉样斑块上以及患者大脑的血管中。研究者并不确定是否细菌引发了阿尔兹海默式症还是该疾病导致的结果。

【2】Cell:重磅!科学家提出抗癌新策略

doi:10.1016/j.cell.2016.11.005

此前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Hippo通路激酶LATS1/2能够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子,但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欧洲杯竞猜平台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激酶LATS1/2在抑制癌症免疫力上的一种特殊角色,相关研究或为开发改善免疫疗法药物效力的新型策略提供希望。

研究者Toshiro Moroishi博士表示,在我们研究之前,并没有人清楚Hippo通路能够调节免疫原性,癌细胞中激酶LATS1/2的剔除能够改善肿瘤的免疫原性,从而就能通过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来摧毁癌变细胞。Hippo信号通路能够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凋亡以及干细胞更新来调节器官的尺寸,但Hippo信号通路的异常调节则会诱发癌症的产生。

在体外研究中研究者发现Hippo信号通路激酶LATS1/2的缺失会促进癌细胞增殖以及肿瘤生存,而利用缺乏免疫力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则发现,Hippo通路能够支持肿瘤抑制子的功能。然而当研究者Moroishi及其同事剔除小鼠癌细胞中的LATS1/2激酶,并且检测健康免疫系统模型机体中肿瘤的生长情况时,他们发现,小鼠机体的免疫原性改善了,而且小鼠机体能够成功摧毁癌细胞,研究者说道,小鼠模型的免疫反应不同于人类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这二者的反应并不相同,需要后期进行深入研究。

【3】Science:中国北京大学发现开发活病毒疫苗或是可行的

doi:10.1126/science.aah586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疫苗。他们声称这可能提供一种新方法来产生活病毒疫苗,而且在他们的想象下,这种疫苗可能适合于任何一种病毒类型。他们概述了他们对一种流感病毒进行修饰而导致它在没有感染风险的情形下引发免疫反应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12月2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

当前,大多数疫苗含有已被杀死的或已被削弱到当注射到健康人体内不可能导致感染的程度的病毒。如果类似的病毒在体外被发现,并且在它们有发生增殖和导致感染的机会之前,这些疫苗通过导致免疫系统靶向这些类似的病毒发挥作用。不幸的是,在某些情形下,具有较弱免疫系统的人发现自己在接种疫苗后遭受感染。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取一种新方法构建疫苗---对一种流感病毒进行修饰,并且以一种不允许导致任何病人遭受感染的方式进行修饰。

【4】Nature:重大发现!鉴定出负责启动和促进多种肿瘤转移的细胞

doi:10.1038/nature2079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西班牙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特定的被称作蛋白CD36的标志物鉴定出转移起始细胞(metastasis-initiating cell)。这种在肿瘤细胞膜中发现的蛋白负责摄取脂肪酸。CD36活性和对脂质代谢的依赖性可将转移起始细胞与其他的肿瘤细胞区分开来。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12月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metastasis-initiating cells through the fatty acid receptor CD36”。

研究人员在来自具有不同侵袭性程度的口腔癌病人的样品中发现转移性CD36+细胞。在分析的口腔癌中,少量的细胞经发现具有启动转移的能力。让不会发生转移的肿瘤表达CD36使得它们产生转移性。

再者,研究人员证实CD36对转移的影响对黑色素瘤细胞和官腔乳腺癌细胞是一样的。类似地,对病人样品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揭示出卵巢癌、膀胱癌和肺癌转移也是依赖于CD36。

【5】Nature子刊:重磅级发现!端粒太长或许并不是件好事儿

doi:10.1038/nsmb.3335

从过去到现在,科学家们一直将端粒变短同机体老化和疾病联系起来,如今科学家们开始去研究理解调节端粒长度的因子,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合适长度的端粒对于维持干细胞的健康状态非常重要,相关研究为加深科学家们对干细胞生物学的认知,并且帮助开发基于干细胞的疗法,尤其是和老化及再生医学相关的疗法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和希望。

研究者Jan Karlseder教授说道,这项研究表明,端粒的最适长度能够在两个极端之间被精细调节,我们都知道,端粒长度较短会诱发细胞的损伤效应,但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当端粒长度较长时这种损伤效应也会发生。端粒是染色体末端重复序列的DNA结构,其长度能够通过端粒酶来增加,随着细胞每次DNA的复制及分裂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都会减少,随着端粒长度的减少,染色体自身就越来越会受到损伤的影响,最终就会引发细胞死亡。

【6】Nat Med:天啊撸!饿一饿就能治疗儿童白血病

DOI: 10.1038/nm.4252

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间歇性饥饿能够抑制一种常见儿童白血病的发育和进展。但是这种策略对另外一种常见于成人的血液癌症没有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上。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两种亚型——B细胞ALL和T细胞ALL来说,饥饿既能够抑制疾病的发生也能够逆转疾病的进展。而相同的方法对于常见于成人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并没有效果。

目前治疗ALL的常用方法对于儿童患者非常有效,而对成人患者的效果则相对较差。ALL和AML起源于不同的骨髓来源血细胞,ALL影响B细胞和T细胞,而AML则会靶向巨噬细胞等其它类型的白细胞。

【7】JMC:新型癌症靶向化疗技术或有望引入人类临床试验中

doi:10.1021/acs.jmedchem.6b01470

日前,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 San Francisco)的科学家通过研究针对化疗药物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多样化的靶向系统,其基于许多细胞中游离铁含量异常高的情况,而这不同于机体细胞中常见的蛋白结合铁;利用小鼠和癌细胞系进行研究后,研究者成功选择性地杀灭了癌细胞,同时还避免了对健康细胞引发的化疗副作用,而且还使得健康细胞对药物的耐受剂量增加了50倍。

这种新型方法是将潜在的化疗药物包裹到保护性的化学框架中,当遇到肿瘤的高铁环境时就会释放药物,该方法还能够为肿瘤学家提供有价值的新型工具,帮助他们利用较高剂量的化学药物来靶向作用癌细胞,同时还能够明显降低药物对患者带来的副作用。研究者Alan Ashworth博士说道,由于化学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就必须寻找到新方法,在减缓副作用的同时还提高疗法的作用效率,本文研究让我们非常激动,因为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剖析肿瘤的弱点,同时还会抑制肿瘤的复发以及对药物耐受性的产生。

【8】Cell:揭示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抗癌作用机制

doi:10.1016/j.cell.2016.11.055

相当多的证据已表明50多年来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能够阻止或延缓某些癌症的生长;但是它的抗癌效果背后的机制是未知的。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途径似乎是二甲双胍能够阻断人癌细胞生长和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基础,这提示着这种基因途径在多种有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12月15日那期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 Ancient, Unified Mechanism for Metformin Growth Inhibition in C. elegans and Cancer”。

论文通信作者、麻省总医院人类遗传研究中心Alexander Soukas博士说,“我们发现二甲双胍降低分子进出细胞核---细胞的‘信息中心’。下降的细胞核转运会转化为这种药物阻断癌症生长的能力,而且显著地,也是二甲双胍能够延长寿命的原因。通过揭示二甲双胍促进健康的效果,这些结果提供我们能够思考治疗癌症和增加健康老化的潜在新方法。”

【9】OncoTarget:重磅!传统的中药疗法体系或可有效治疗癌症!

新闻阅读:Chinese herbal treatment shows signs of effectiveness in bone marrow recovery

日前,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名为TSY-1的中药疗法体系(Tianshengyuan-1)能够增加正常血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但同时会降低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是负责端粒产生的关键酶类,其在正常细胞分裂的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端粒酶的疗法在治疗血细胞缺失和癌症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超过80%的癌症患者机体中端粒酶的活性都会增加,而且还会出现和端粒酶功能降低或异常相关的其它医学状况,端粒酶活性的增加和降低对于治疗血细胞数量产生不足的癌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个体的骨髓无法维持对健康血细胞的供应时,就会触发骨髓移植失败的发生,而每年骨髓移植失败影响着7/10万的个体。

【10】Nat Genet:利用CRISPR鉴定出潜在的HIV治疗靶标

doi:10.1038/ng.374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怀特海德研究所、拉根研究所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鉴定出三个有望用于治疗HIV感染的新靶标。他们描述了如何利用CRISPR筛选HIV感染但不是细胞存活所必需的人基因的方法鉴定出5个基因---它们的三个在早前的利用RNA干扰(RNAi)的研究中并未被鉴定出。他们的方法也能够被用来鉴定出针对其他的病毒性病原体的治疗性靶标。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12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genome-wide CRISPR screen identifies a restricted set of HIV host dependency factors”。论文通信作者为David M Sabatini、Eric S Lander、Nir Hacohen和Bruce D Walker。

Sabatini观察到,“考虑之前发表的一些文献,我们吃惊地发现存在如此少的宿主因子是HIV感染所需的。”而且,Sabatini注意到“这种基于CRISPR的筛选方法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们产生明确的和可靠的结果”。

 学科馆员

吴慧

E-mail: hwu@shsmu.edu.cn

77804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