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我院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庄寒异博士课题组的研究论文“Crucial role of copper in detection of metal-coordinating odorants”(Proc. Natl. Acad. USA, DOI: 10.1073/pnas.1111297109)。
嗅觉在哺乳动物的个体间相互识别和信息交流以及获取社会环境信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作为嗅觉感知第一步的嗅觉受体识别相应气味分子的具体机理至今尚很不清楚。细胞分化与凋亡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段旭芳、李震等在庄寒异研究员的指导下,与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Hiroaki Matsunami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尼分校的有机化学家Eric Block博士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Minghong Ma博士等课题组的通力合作,首先通过体外实验,从219种小鼠嗅觉受体中筛选出MOR244-3为MTMT(甲硫基甲硫醇)的特异性识别受体,并且从超过130种不同类型的气味分子中鉴定出MOR244-3特异性识别的一些含硫化合物,包括硫醇、硫化物及硫代羧基等。他们也发现,在添加铜离子或铜离子螯合剂(tetraethylenepentamine,TEPA)的体外异源细胞实验体系和体内电生理实验中,这个受体被硫醇类等气味分子的激活程度都分别有剂量效应性的增强或减弱,而常出现在金属蛋白中的其它金属离子,如锌、铁、镍、钴等都没有这样的作用。而且,发挥增强效应的铜离子浓度很小且与嗅觉组织中所检测的铜离子浓度差不多。在小鼠嗅觉辨别能力的行为学测试中,往鼻子中注入TEPA的小鼠特异性地尚失了对MTMT的辨别能力,而随着TEPA的被代谢清除,几天后这些小鼠又都恢复了对MTMT的辨别能力。此外,该研究还结合定点突变和同源建模等方法,提出位于受体MOR244-3第三跨膜区的His 105作为铜离子结合的残基,调节受体与MTMT-铜离子复合体相互识别的作用机制模型。这些研究成果是交叉科学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由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一起第一次确立了金属离子在气味感知过程中有关键性的作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并且对探索类似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靶向药物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晨光计划等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