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乐无限(二)——回想在广慈做住院医生的日子
作者:55届校友 王锡麟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9

55届校友 王锡麟

 

 1957年,上海市要成立外科肝脏研究小组,以加速开展肝脏外科工作。当时选定小组成员:一医:崔之义教授(组长)、薛光华。二医:沈永康教授、王锡麟。市一:任廷桂教授、陈友明。

 研究小组成立后明确分工负责,一医负责肝脏临床工作,二医负责肝脏解剖模型,市一负责肝脏血管造影等。中间彼此相互交流参观各项工作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大家坐下来研究讨论,每次开会均有会议记录。当时制作肝脏标本最大难度是新鲜尸体来源,后来通过上海市有关机关得到解决,被送来的新鲜尸体有10多具,每具要进行洗刷,消毒,尔后取下整个肝脏,制作腐蚀性标本(参照国外资料)这在国内还是首创。要克服很多困难。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郑魁元医生,他不辞辛劳帮助我们制作,操作方法为我们利用废旧X光片(属聚氯已烯类)溶成糊状再掺入有色油漆,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为静脉,黄色为胆道。逐一注入其管腔。再浸入浓盐酸盛器内进行腐蚀,约二星期后取出,经水冲洗干净后就成为一具非常漂亮的肝脏模型了,肝内动、静脉和胆道走向一目了然,给临床上开展肝脏外科及肿瘤切除的范围和模式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时我们正值成功之际,突然社会上括起一股极左思潮侵入科学文艺各界,一批医学教授、权威被什么“白旗、红旗”搞得昏头转向、精疲力尽。好端端的一个肝脏研究小组,就此被迫解散,老教授们含泪而去,肝脏标本亦无人去管,我们几个也被拆散,薛光华到华山医院,陈友明到徐汇区中心医院,我被分配到金山人民医院(现市六分院),就此多年的科研心血前功尽弃,着实令人痛惜。今日忆及往事并谈谈过去培养青年医生的方式和方法,感到其中亦有不少科学合理之处,尤其在培养年轻的临床医生方面,老一辈医师呕心沥血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其传、帮、带功不可没。按现代的医学改革标准和要求是否亦有些参考价值,恕我不多赘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