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1946年生,上海人。1978年考入上海第二欧洲杯竞猜平台(现欧洲杯竞猜平台),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和1989年分获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赴日本札幌医科大学任访问学者。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内科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市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等职。现任欧洲杯竞猜平台附属新华医院荣誉教授,兼任上海市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罕见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及国家罕见病诊治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李定国从小就矢志学医,有着清晰、坚定的人生方向。无论是当兵期间,还是基层工作时,他都坚持自学医学知识。就在恢复研究生招考的第一年,他顺利金榜题名一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梦想的人,那梦想终会把他带向远方…
孜玫以求“医生梦”
“当医生”是我儿时的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长期坚持自学医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无论是入伍当兵,还是在基层工作,我从未放弃自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多种条件的约束,我只能去旧书店里买二手教科书自学,遇到不懂的就请教他人。
1963年,我高中毕业后参军,在海军部队当卫生员。1969年退伍后,我进入了一家工厂做厂医,从事一些基础的医疗工作。1973年,我转人上海电业职工医院(现更名为上海电力医院)做内科医生。尽管医院不大,但很正规,门诊、病房以及辅助科室一应俱全。最令我激动的是,当年医院还送我去外院参加系统培训,使我的业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如果当时国家没有推出恢复研究生考试制度的话,我肯定安于现状,心满意足地在上海电业职工医院当一名内科医生了。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一向对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而抱憾的我,内心起了不小的涟漪。不甘落后的心告诉自己:“去试试看!哪怕是检验一下自己的自学水平也好!”
当时我们医院也有位正规医科大学毕业的同事报名,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技能。当周围的同事得知我也报名之后,有点诧异,都担心我可能考不上。医院领导为此还专程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提前安抚我,做好落榜的心理准备。有时候,现实往往制造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没有本科学历的我竞然榜上有名!此事在我们医院挺轰动的。为了挽留人才,医院领导特地找到我,希望我毕业后仍能回院工作。这件事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也让我认识到,只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说起当年参加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研究生考试,真是一件终生难忘的经历。从消息发布到考试举行,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准备,全靠自学,而且自学的过程和条件也相当艰苦。当年家里居住条件不好,比较拥挤,每天我看书到深夜,总是影响家人休息。太太最初不能理解,曾经和我发生激烈的争执。但后来她看到我那么坚持,慢慢也就理解我了。
初试和复试两场研究生考试的场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我的初试考场是在原长宁区卫校,也许因为是“文革”后的第一次研究生考试,主办方相当重视,在考生入场和结束时,甚至组织群众夹道鼓掌并敲锣打鼓,让我们这些考生倍感自豪。而复试的时候,我们考生在考场内应试,考场外则围观者有几层,都想亲眼看一看研究生面试是怎样一个流程,老师会问一些什么问题。
开学典礼的情形现在想来,恐怕也是几十年后再难一见。新生开学典礼在二医大礼堂举行,礼堂的前半区域坐的是本科生,后半区域则坐的是研究生,大家济济一堂。礼堂外面的众多围观者看到前后区域的人相貌年岁差距很大,纷纷议论:“前面坐的是学生,后面坐的是家长吧?”确实,当年我们第一届研究生的岁数普遍偏大。同学中既有20世纪60年代的老大学生,也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大专生。我印象中,当时年龄最大的是1962届大学毕业生,40岁左右,和当年二医的一位硕士生导师同龄。同学中结婚生子者甚多。入学后,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不是找食堂、宿舍,而是忙着打听学校里有没有幼儿园、托儿所,白天上课时,孩子有没有地方可以照看。我当时32岁,已算偏年轻者,但也已育有一子。
硕士期间,我师从新华医院的陆汉明教授,主攻消化内科。1981年,我完成了硕士论文《200例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研究》,获得了硕士学位。1986年,我再次拜入陆汉明教授师门,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我完成了《钙通道阻滞剂在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的博士论文。毕业后,我留在新华医院消化科工作。我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属于较超前的,为此,我竟意外地荣获国家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荣誉称号和“第一届全国中青年论文比赛”一等奖。颁奖仪式是在北京举行的,从北京领奖回来后,我才得知,中央电视台还实况转播了颁奖仪式。之后的几年,我在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天道酬勤,有幸连续获得一些荣誉。我想,大概是儿时那个强烈的“医生梦”支撑着自己多年坚持不懈地奋斗吧。
关注民生再启航
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儿时的“当医生”的梦想顺利实现了,我真的成为一名医生了。然而随着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推进,我深感靠一人之力解除病患疾苦,可谓杯水车薪。因此,我加入了民主党派一九三学社,有幸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后,我密切关注和民生紧密结合的医疗工作,多次在“两会”期间提出医疗卫生方面的议案,特别是罕见病防治和保障的一些建议,得到政府的重视。
关注罕见病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医疗水平提高的表现。因此,近些年我一直致力于罕见病防治和保障的推动工作,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这件事得到了全国其他省份的积极响应,继上海之后,北京、广东、浙江及山东等地也陆续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日前,经上海市卫计委批准,“上海市罕见病防治中心”“上海市儿童罕见病防治中心”已在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挂牌成立。
在行医之余,用另一种形式为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并且还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认可和重视,我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是自己人生价值更大的实现
感悟高考,感恩母校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曾有幸担任过一段时间学校研究生处处长。无论是对做一名研究生,还是对如何培养研究生,我都有一些体会。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从事研究生学习之前,先积累几年临床工作经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积累,将临床上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带人到课题中,这种研究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有助于研究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当代年轻人学医,一定要注重内外兼修。首先在德行上“修炼”自我,尊重他人,严于律己;其次是要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学会淡泊名利,唯宁静方能致远。做一名好医生,临床手艺务求精良,要对得起病人:做学术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虚”“伪”。
今天的“医学生”是明天的“医生”。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既要有职业精神,更要有职业操守。期待学弟学妹早日成为我国医疗科研事业的顶梁柱。
40年前国家恢复的高考制度,意义深远重大。毋庸置疑,它对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我国重新塑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
就个体而言,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研究生考试也改变了我的个人命运。它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走向新里程的起始点,它给了我圆梦的契机。
改革开放成就了我的人生。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所享受到的改革开放红利都是母校给予我的,我的人生舞台也是母校帮我搭建的。真心感恩母校,衷心祝愿母校一如今的欧洲杯竞猜平台蒸蒸日上、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