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医院动态
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启动“爱夕医养联盟”牵手长三角25家精神专科医院和照护机构
      2019-09-30

9月23日,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联合长三角25家医院、认知障碍照护机构和公益组织,共同启动“爱夕医养联盟”,更好地,更全面地为认知障碍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医疗和照护服务。自从2018年3月发出邀请以来,“爱夕医养联盟”收到了全国31家单位的加盟申请。由于选定“长三角”作为先行运行点,故经过专家评选,最终有22家单位成功加盟(包括14家医院、9家照护机构、2家公益组织)。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老年人口占17.9%,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导致老年变性病尤其是认知障碍患者增多。目前推算,我国总计有5000多万认知障碍人群。认知障碍的患病率自1990年以后呈增长趋势,直接和间接的疾病负担逐年加重,至2016年,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5.6%VS1.7%),由于社会对该疾病的误解与歧视,医疗和照护方面的专业支持缺少联接与创新,以致认知障碍的服务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约80%的患者未获得规范诊治。

在启动仪式上,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为各加盟单位颁发了联盟牌。“不仅是全球,发展中的中国正飞速迈入老龄化社会,上海作为最先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更是面临着高龄人口比例和赡养系数高、老龄化速度快、绝对数大等问题。”他指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倡导‘医养结合’模式,陆续推出实施项目,如‘每年增加1000张认知症养老床位’等,我们专科医院有责任和义务牵头联合更多的医疗机构和照护机构建立早期识别与疾病全程照护的医疗及社区模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同时也是欧洲杯竞猜平台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从36年前建科开始,一直在探讨合理的阿尔茨海默病诊疗照护模式。近10年来,团队从夯实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培训社区专业人员,开展全方位的科普工作,加大与媒体的合作等几个方面着手建立阿尔茨海默病专业的、积极的“全病程医养模式”。

“我们是沪上三甲医院中唯一的一周6天开设记忆门诊,并为严重精神行为问题的认知障碍患者提供住院床位的医院。”老年科主任肖世富提到,“很多来专病门诊的患者都已经达到了中重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呼吁早期识别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要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保证照护需求,这就迫切需要资源的整合及高效的合作。”

启动仪式上,各联盟单位的代表表示很荣幸加入“爱夕医养联盟”,今后,将恪守联盟规范,尽心尽力为认知障碍的老人和家属提供优质的全程医养服务。

据悉,联盟成立后,将密切沟通,资源共享,通过防治结合、全专结合、医养结合、医院-社区-养老院结合的多种联合体系打造认知障碍诊疗和照护的“多方融合”模式,提升认知障碍的医养服务能级。

联盟将建立精神专科-社区-照护机构“双向联络转诊”的服务模式与流程,与社区达成合作,做好“家庭-医院-社会”全程服务,从轻度到重度,认知障碍老人都有专业医师和照护人员相伴。例如,轻度认知障碍老人以居家照料为主,症状严重者,或紧急状况下予以住院,病情相对稳定但无法居家的老人在照护机构护理。

联盟将开展“早期筛查”工作。例如可采用三套分别适合于社区医院、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和精神专科医院的“记忆体检”方案对老人们进行筛查,也将在社区开展疾病的普查。专家强调,虽然从现有的医学手段来说,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确实无法治愈,但不代表没法干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减缓疾病的发展,大幅度提升老人的生存质量。

联盟将加大相关培训的覆盖面,共享成熟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对专业医师开展早期诊断、疑难处理的培训,对社工、照护机构开展照护能力、认知训练和个体化综合管理的培训,为社区居民开展科普知识培训,从而解决老年患者长期滞留医院的问题,节省医疗资源,调动社区与照护机构的积极性和专业力量,提升社区公众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爱夕医养联盟”旨在增强认知障碍“医养服务”的协调性、连续性、可及性,为认知障碍患者及家庭提供基于“医疗、康复、长期照护”友好化的持续全程医养新模式。当然,“爱夕医养联盟”也将努力打造“3+2+1”的纵向医疗服务体系,搭建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拓展,一级医院全面落实的“金字塔形”服务架构,建立认知障碍的“全病程管理模式”标杆,让患者和家属在任何阶段,都能获得恰当的、同质化的医疗支持与照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