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医院动态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2019-12-31

12月24日,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托,由附属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领衔全国权威专家团队编写的行业“纲领性文件”《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并由《中华心血管杂志》同步发行。

据悉,左心耳封堵作为一种新兴介入技术,其预防房颤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虽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在欧美等国家也已广泛应用,并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我国自2014年该技术获得临床应用许可以来,也呈快速发展之势,目前全国每年数千例患者接受该项技术服务。然而,左心耳封堵并非一种简单的操作,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其术式的选择、适应症范围、影像配合、麻醉运用、抗凝方案等等方面,存在不少争议和问题,全国范围内亟待形成一个科学、统一、权威的操作规范。何奔教授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左心耳封堵技术的专家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带领团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对该领域的一些相关问题,特殊病例,影像应用方面均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例如率先在国内完成了多例“对吻式双伞同步封堵”,率先进行了“左房/肺静脉腔内超声指导下左心耳封堵术”,“穿越巨大房间隔封堵伞进行左心耳封堵术”以及“联合肺静脉支架同步左心耳封堵术”等高难度挑战性病例,有些术式甚至是国际上首先开展;团队在相关领域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因此,2019年4月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托,何奔教授发起《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的专家共识》编写工作。

此次共识的编写以高标准、严要求,国际化为准则,凝聚了包括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侯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心电生理学组组长、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书林教授等30多位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的共同智慧和心血,历时7个多月,从文献查找更新,编写大纲确定,初稿直到最后终审稿,前后召开6轮次的专家讨论,经过反复探讨论证,逐句逐字认真修改与讨论,最终得以定稿发布。

《共识》共11个部分,包含导言,房颤流行病学,房颤卒中风险评估及抗凝治疗现状,左心耳封堵理论基础、技术可行性及循证医学证据,左心耳封堵适应证和禁忌症建议,术前准备,左心耳封堵手术过程,术后观察及护理,术后抗凝及影像学随访,围术期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左心耳封堵的其他问题等内容,对左心耳封堵及其相关技术在非瓣膜性房颤卒中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说明,并给出了具体的专家建议。值得一提的是,《共识》更加关注临床实用,根据患者的卒中风险评分高低、是否存在长期抗凝禁忌、出血事件和出血风险等具体的临床情形给予不同级别的推荐,所涉及的相关操作及技术应用,均有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研究基础。此外,对于一些难点问题,专家们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证据,进行了充分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后提出建议。

何奔教授表示:“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这一技术的团队之一,临床上,我们在左心耳封堵运用的每一步,都是带着思考进行的。在胸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包括新型影像学评估,多种技术一站式杂交治疗等新的治疗模式。同时开展我国人群新型口服抗凝药背景下的左心耳封堵疗效比较研究,试图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回答‘哪一类患者口服抗凝药更好,哪类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更好;哪些患者更适合消融,哪些患者更适合封堵’等等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房颤病人带来福音。此外,我也正在领衔国产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临床研究,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能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加适宜、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治疗。”

据悉,《共识》下一步将形成英文文本,面向欧美进行发布,向国际心血管病学领域发出“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