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是一类皮肤瘢痕过度生长且无自愈倾向的疾病,常常由痤疮、蚊种叮咬、耳洞或其他创伤引起。早期患者缺乏足够重视,而当疾病逐渐发展长大后会形成大面积瘢痕肿块,造成患者外观不佳、痛痒不适感。由于该病的致病机制不明确,现有治疗有效性差,具有20-90%的复发率。患者面对瘢痕疙瘩的复发会出现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因此,突破瘢痕疙瘩现有诊疗框架,寻求新机制和新药物成为本领域研究重点。
近日,《细胞-分子免疫学》(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了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章一新教授团队联合上海市免疫所李斌教授团队的原创性成果“介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下调的NKG2A-游离态HLA-E轴可作为瘢痕疙瘩预测生物诊断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Downregulated cytotoxic CD8 + T-cell identifies with the NKG2A-soluble HLA-E axis a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in keloids)(论著)。本研究的研究意义非常广泛,首先是颠覆现有疾病认知,发现瘢痕疙瘩的致病机制不仅仅是局部疾病,而且涉及到系统性的免疫学异常。这一发现指向了新的治疗理念,即全身调节。基于该理念,聚焦于病灶局部的现有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也部分解释了治疗复发率高的问题。
其次,瘢痕疙瘩的目前无法准确判断治疗终点。如经典的药物注射后患者经常会询问:“我认为效果挺好,能停药吗?”或者“医生,我已经打针很多年了,是不是可以停药?”面对以上问题,医生只能依赖于主观判断,这常常造成治疗过度的临床困境。本研究建立的全球首个分子分型体系:H/N分子分型体系可用于判断临床治疗有效率、停药复发率,以及监测治疗后的疾病状态,有利于在复发早期发现并治疗。
最后,瘢痕疙瘩缺乏准确的诊断方式,目前医师主观判断的诊断标准只能做到约81%的准确率。常见的误诊疾病有增生性瘢痕和纤维肉瘤。增生性瘢痕最容易被误诊,导致患者错误接受放疗、同位素治疗,造成正常组织大范围损伤和花费高的问题。而纤维肉瘤早期的外观和病史与瘢痕疙瘩极其相似,误诊会造成治疗无效,病灶逐渐长大,以至于耽误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后造成严重不良事件,如肿瘤转移、头颈部毁容。这不仅会导致外观损毁无法重返社会,而且可能危及生命。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发现的新型诊断标志物能够帮助医生做初步诊断/鉴别诊断,遇到可疑病例及时行病理检查,降低误诊率,避免严重不良事件。
据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章一新教授团队许恒医师介绍,为早日实现该研究临床应用正积极推进相关靶点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瘢痕疙瘩诊断标志物临床级诊断试剂盒也已进入研发阶段,期望基于该项研究提出的全新原创性研究机制,不断填补该疾病研究及治疗空白,为瘢痕疙瘩的诊疗困境提出新的解决路径,为广大患者拜托瘢痕困扰带来福音。
据悉,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章一新教授团队多年来在瘢痕诊断、治疗、预防领域积累的丰富的诊疗经验,其中原创性的手术技术、光电治疗方案以及分子细胞生物学新技术为瘢痕疙瘩疾病的诊疗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