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是最有效的急救技术,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救命技术。”前不久,一堂特别的急救课在青浦区思源中学授课。台上的老师来自于上海红十字会,授课的主题是“学校心肺复苏应急救护”。
急救员的职责和主要步骤是什么?遇到异物梗阻和过敏反应该如何处理?学生头、颈扭伤又该怎样进行初步诊断?儿童和成人的心肺复苏有何区别,如何操作?宝贵的“黄金四分钟”该怎么分派?疫情之下,卫生老师如何按照流程完成严密的防疫程序……
近期,来自全市16个区45所学校的572名中小学和幼儿园老师分批分时段在上海市红十字会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由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研训基地(欧洲杯竞猜平台)联合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组织开展的“学校心肺复苏应急救护”课程。课程通过前期调研、规范化课程研讨、线上理论培训考核、线下实操模拟演练、证书发放等,对参加培训的上海市中小幼学校卫生保健相关老师进行标准化的基础生命支持与急救培训,内容还包括如何应对校园突发疫情,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急救技能,灵活应对相关校园意外和事故。
“校园急救员”填补校园救助的空白
2019年,上海市教委举办了首期学校教师应急救护培训班,得到了参训100多名老师的一致好评,此后每年有600多名卫生保健老师踊跃参与。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培训班采用了“送教上门”的形式,严格按照属地化防疫政策及要求,由专业导师前往各学校小班化教学,给老师们带去专业的知识和实操练习。
在青浦区思源中学,导师吴辉向参加培训的教师宣讲了学校应急救护的相关知识,举例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急救案例,强调了学校急救培训的重要性。
培训过程中,吴老师详细讲解了CPR心肺复苏、AED除颤仪的使用和气道异物梗阻的解决方案,并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的救护现场评估、按压深度、频次,人工呼吸的要领和频率等重要细节,教师们在吴老师的指导下纷纷实操演练并进行培训考核。
对于气道异物梗阻,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有效的抢救方法之一,一种专门抢救急性呼吸道被异物阻塞从而引起呼吸困难的方法。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分组演练,正确掌握了海姆立克急救法。
在小棋圣幼儿园,老师们在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陈贞的专业指导下,开展了应急陪护训练,主要学习了心肺复苏术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以及气道梗阻抢救等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在校安全。
陈贞以心肺复苏现场急救、人工呼吸急救教学为主,手把手地指导老师进行操作练习。“两手交叉掌根着力……”“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01、02、03……”边按压边数节律,清脆的声音响彻整个会议室。
参加培训的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一次的培训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也让他们对紧急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置,怎样守护伤员,如何判断伤员受伤情况,怎样寻求帮助有了非常直接的了解。
学校应急救护课程形式多样
培训结束后,既往受训过的学校单位及卫生保健人员,将所学的急救知识继续对校内师生员工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这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应急救护工作培训案例(获奖名单详见文后附表)。
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研训基地共计收到各区教育局上报45所学校送审的54份应急救护优秀案例。经过专家组认真评审,普陀区铜川学校“‘救’在身边,红十字急救技能进社团”;杨浦区同济小学”学会应急救护,促进健康成长”;浦东新区建平南汇实验学校“博爱‘救’在身边呵护生命安全”;崇明区庙镇学校“探索生命教育课程校本化的设计与实施”;奉贤区清溪中学“技能提升应‘急’护航,守卫生命‘救’在身边”等16个应急救护案例获评优秀案例,普陀区、杨浦区、崇明区、奉贤区、浦东新区、徐汇区、嘉定区七个区获优秀组织奖。
比如,杨浦区同济小学每周四中午都会设置一节健康教育广播,每次课程会邀请急救小队员中的几位来担任主持人,大家分工合作,将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播给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此外,每周的周一下午,学校还设置了卫生社团活动课,老师会讲解关于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手法以及包扎救护的知识,讲解完知识后,老师还会准备好模拟人或创伤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操练,将急救的知识与实践融汇在一起。
上海市铜川学校把每周五下午固定为社团活动日,社团活动从室内搬到室外,做足“逃”和“生”的文章。每学期,社团活动都会和学校的逃生演练活动相融合,在预设的各种场景中教会全校师生“逃”的本领。同时,把现场急救融入到逃生演练中,模拟了逃生过程中各种可能发生的场景,边讲解边示范,从心肺复苏到止血、包扎,从骨折固定到伤员搬运,把“生”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人。经过多次演练,进一步提升了大家自救、互救的意识。
组织此次培训和普及工作的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研训基地(欧洲杯竞猜平台)负责人李老师表示,专项试点培训让重点老师了解急救知识,从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经验做法会组织推广普及,进一步支持带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急救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以点带面扩大到学生、家长和公众,以此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故处理及急救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