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 编 目 录
2021年版
1.“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蔓延”误为 “曼延”。
3.“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4.“途经”误为“途径”。
5.“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6.“赓续”误为“庚续”。
7.“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8.“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9.“情结”误为“情节”。
10.“行拘”误为“刑拘”。
2020年版
1.“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
2.“戴口罩”误写为“带口罩”。
3.“共渡难关”误写为“共度难关”。
4.“杏林”误为“杏坛”。
5.“宵禁”误为“霄禁”。
6.“挤兑”误为“挤对”。
7.“副作用”误为“负作用”。
8.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9.“科创板”误为“科创版”。
10.“螺蛳粉”误为“螺丝粉”。
2019年版
1.足协致歉声明中的成语误用:以“差强人意”表示让人不满意。
2.明星微博中的知识差错: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成孔子的话。
3.干支纪年中的用字错误:“己亥”误为“已亥”。
4.科技新闻中的词形错误:“挖墙脚”误为“挖墙角”。
5. 影视新闻中的用字错误:“主旋律”误为“主弦律”。
6.经贸新闻中的不规范用字:“鲇鱼”误为“鲶鱼”。
7.司法新闻中的词语误用:“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
8.环保新闻中的用字错误:“禁渔”误为“禁鱼”。
9.波音坠机事件中的用语错误:“令人堪忧”是病态结构。
10.相关新闻中的词语误用:“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
2018年版
1.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ǎo。
2.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
3.“进口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4.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5.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6.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7.中美贸易争端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8.沙特记者遇害报道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
9.国际关系报道中的修辞错误:“360度”大转弯。
10.社交用语中的用词错误:赠人物品用“惠赠”。
2017年版
1.电视中的人名误读:老舍的“舍”误读为shè。
2.“双十一”宣传中的用字错误:“蘋”误作“萍”。
3.热播电视剧中的读音错误:“参商”的“参”误读为cān。
4.“虐童”事件报道中的用词错误:“非营利”误为“非盈利”。
5.灾害报道中的概念混淆:“飓风”误为“台风”。
6.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法律词语误用:“起诉状”误为“起诉书”。
7.影视演职员表中的词语误用:“领衔主演”。
8.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
9.社会管理报道中用词错误:“城乡接合部”误为“城乡结合部”。
10.商业广告中的用词错误:“一诺千金”误为“一言九鼎”。
2016年版
1.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
2.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3.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任”误为“届”。
4.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
5. 韩国“亲信门”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手足无措”误为“举足无措”。
6.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凭借”误作“凭藉”。
7.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令人髮指”误为“令人發指”。
8.体育明星的词形错误:“作为”误为“做为”。
9.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绅士”误为“绅仕”。
10. 常见的食品名用字错误:“黏豆包”误为“粘豆包”。
2015年版
1.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2.“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
3.“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4.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5.“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6.《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7.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8.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9.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10.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2014年版
1.“议案”“提案”混淆。
2.“入驻”误为“入住”。
3.“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4.“国际间”。
5.“通信”误为“通讯”。
6.“拘留”误为“逮捕”。
7.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8.“碑文”误为“墓志铭”。
9.“松树”误为“鬆树”。
10.“折桂”误为“折桂冠”。
2013年版
1. 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鸡
菌”误为“鸡枞菌”。
2. 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知识差错:“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
3.“叛逃”案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服法”误为“伏法”。
4.“棱镜门”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泄密”误为“泄秘”。
5.“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蜇人”误为“蛰人”。
6.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军”。
7.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的一个词:“弑”。
8.汉字书写中经常写错的字:“冒”。
9.律师公文中的用词错误:“受权”误为“授权”。
10.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羊蝎子”误为“羊羯子”。
2012年版
1.“发酵”被误读为“fa xiao”。
2.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
3.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4.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
5.在报道抓捕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
6.女明星错用“贱内”。
7.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
8.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
9.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
10.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
2011年版
1.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
3.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4.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5.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
6.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
7.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村长。
8.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
9.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10.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2010年版
1.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3.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4.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5.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6.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7.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8.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
10.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
2009年版
1.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
3.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
4.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丑年”错成“己醜年”。
5.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
6.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人名错误是:“貂蝉”错成“貂婵”。
7.菜单上经常出现的菜名错误是:“宫保鸡丁”错成“宫爆鸡丁”。
8.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
9.时政文章中经常出现的用词错误是:“兴亡周期律”错成“兴亡周期率”。
10.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08年版
1.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
2.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三聚氰胺。
3.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4.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
5.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
6.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
7.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
8.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
9.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
10.《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
2007年版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2.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
3.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
5.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
6.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
7.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
8.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9.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
10.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
2006年版
1.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
2.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
3.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
4.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6.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
7.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
8.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
9.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
10.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