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研究成果|中心牟荣吉博士参与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赵维莅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布于《Cancer Communications》

发布日期:2023-08-08 14:15  点击数:

2023年7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赵维莅教授在《Cancer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名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adapted therapy in low-risk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I, non-inferiority trial”——低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ET-CT调整的治疗:3期非劣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论文。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赵维莅教授、瑞金医院血液内科王黎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血液内科施晴医师、赫洋副主任护师、病理科易红梅副主任医师、欧洲杯竞猜平台牟荣吉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国际预后指数(IPI)低危(0-1分)的初治非大包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良好。FLYER研究证实,在IPI 0分的非大包块初治患者中,4个周期的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可以作为标准治疗,但这一策略是否可以推广至IPI 1分的患者尚未证实。


研究团队设计了3期、非劣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14~75岁,IPI低危的初治DLBCL,经4周期R-CHOP治疗后达到PET-CT证实的完全缓解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继续接受4个周期利妥昔单抗组(4RCHOP+4R组),或继续接受2个周期R-CHOP加上2个周期利妥昔单抗组(6R-CHOP+2R组)。该团队的结果证实,4R-CHOP +4R组的2年PFS率达到了预先的非劣假设,并且该组中不良事件更少。事后亚组分析中,两组患者PFS在各亚组中均无显著差异。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中期评估未达到CR的患者可能具有潜在高危分子特征(如TP53基因突变)。


对于初治低危DLBCL患者,中期PET-CT可有助于识别具有潜在高危生物学特征或可能发生耐药的患者。对于中期CR的低危非大包块DLBCL患者,4个周期化疗疗效相当且不良事件更少。本研究将减少化疗这一策略推广至IPI 0-1分更广大的患者群体,为低危患者的治疗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转自: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微信号)

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南路227号科教楼7楼   200025   021-6384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