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很多人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完全反了。
首先,牙痛是病,要治;其次,牙痛不会要命,所以很多人才会拖着不去看医生。
既然牙痛起来会有“要命”的感觉,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去看医生呢?究其原因,很多人对看牙医有恐惧心理,对牙病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抽牙神经”等治疗方式有误解。
蛀牙“三部曲”
蛀牙,医学上称为龋齿、龋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破坏。欧洲杯竞猜平台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医师黄正蔚教授介绍说,按照蛀牙发展进程、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部曲”。
早期龋损:早期仅损坏牙体部位,当牙体缺损较少的时候,如果及时就诊,可以原样补起来。只需要简单地清创、充填治疗即可。
牙髓感染:感染进一步扩展,牙体缺损严重,牙髓(主要包含神经、血管等组织)感染、坏死时,就需要做根管治疗。
根尖周围感染:感染再继续向牙齿深部扩展,根尖周围也被感染、化脓,就会破坏牙槽骨,产生瘘管,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牙。
有些人刚开始可能只是发现牙齿上有黑点、黑斑,不痛不痒,觉得自己刷刷干净就好了。黄正蔚教授说:“一般病人自己能够发现黑色斑点的时候,往往已经是蛀牙了。这个时候就应该积极治疗,防止牙齿进一步龋坏。” 越早治疗,对牙齿的损坏越少,等到出现明显的“蛀洞”时,牙齿的损坏已经比较严重,治疗的范围相应也会扩大,治疗难度也就增加。
补牙“材料”哪种好
据黄正蔚教授介绍,最早使用的补牙材料是银汞合金,后来又出现了树脂材料,现在还可以用瓷材料做成嵌体来补牙。
那么,哪种材料更好呢?
银汞合金:近些年来,由于在运输、合成、固化过程中存在着释放汞的可能,为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目前银汞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正在逐渐减少。有些人担心牙齿中有那么一块汞合金在里面,长此以往会不会中毒?黄正蔚教授解释说,银汞合金在固化以后,不会再释放有害的汞,因此对于口腔中原有的银汞充填材料也不必过于担心。
树脂:是目前常用的补牙材料。树脂材料也有不同的种类,医生会根据牙齿缺损的部位、程度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流动性好的树脂或者更耐磨损的树脂等等。
瓷:如果牙齿缺损范围比较大,也可以考虑嵌体修复。嵌体一般是瓷材料,根据缺损的形状制作嵌体,然后用黏合剂粘到缺损的部位。
黄正蔚教授介绍说,补牙材料的选择主要根据缺损情况来决定。如果缺损范围很大,已经无法“填补”了,医生们还可以按照牙齿的形状制作牙冠,将牙齿包裹起来,以维护牙齿在口腔中行使功能。
有些人可能还会担心时间久了以后,补牙的材料是否会脱落,不小心吞进肚子里去。黄正蔚教授表示,这种可能确实存在,但任何用于口腔中修复的材料都是绝对安全的,即使不慎吞入,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细菌无孔不入,补牙材料与牙齿之间存在着接缝,就不可避免地有被再龋坏的可能。补过的牙齿比正常的牙齿更加需要“呵护”,在口腔保健方面需要加倍重视。
巧用工具清洁牙齿
有些人会困惑:明明坚持一天两次刷牙了,为何还是蛀牙了?黄正蔚教授表示,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刷牙方法不正确。常用清洁牙齿的工具主要有牙刷、牙线,同时可以辅助使用冲牙器,只有正确使用这些工具,才能达到清洁口腔的效果。
牙刷
虽然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刷牙,但至今还有不少人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其中有不少人还是“横着刷”。正确的刷牙方法是:沿着牙缝的方向,上下来回震颤刷牙,每颗牙齿的外侧面、内侧面以及咬合面都要刷到,完整的一次刷牙时间需要3分钟,这样的刷牙方法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巴氏刷牙法”。
还有些使用电动牙刷的人,刷牙时就跟普通牙刷一样,来回刷牙,这样反而容易磨损牙齿。正确的方法是:把电动牙刷固定的一个牙位上,由牙刷自身的震颤来清洁牙面,刷完一颗牙后将牙刷头轻轻地移开,放置到另一颗牙齿上,然后在新的牙位上继续清洁。
牙线
有些人吃完东西后食物残渣会塞牙,然后就想用牙签来剔牙。但黄正蔚教授不建议使用牙签,因为牙签太硬太粗,反而容易损伤牙齿和牙龈,他建议配合牙线来清理牙缝。
那么,使用牙线后牙缝会不会越来越大呢?黄正蔚教授认为,完全不必为此担忧,“因为牙线是软的,不会把牙缝撑大。”他还建议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使用牙线清理牙缝,因为乳牙在生长过程中牙缝较大,尤其在换牙期牙齿参差不齐,更容易嵌塞食物。
冲牙器
冲牙器是一种补充清洁用具,可以把牙齿咬合面上与牙缝间嵌塞的食物冲洗干净,弥补了牙线的局限性。
对根管治疗的三种误解
牙齿的主要结构包括:坚硬的牙冠、底部的牙根、中间的空心管道——根管,根管中有神经和血管。身体其他部位的软组织感染,由于周围有丰富的血管输送血液,供给组织修复所需的养料,就会有新的细胞、组织生长出来。而牙齿比较特殊,只能依靠牙根底部的细小根管的开口来获得血供,一旦感染波及牙髓、侵犯根尖,血供受限就不能完成组织的自我修复,牙神经就很容易坏死。这个时候就只能清除受感染的牙髓,然后在空管中严密填充药物,避免再感染。这个过程就叫做根管治疗,是目前抵御牙髓感染、治疗根尖周病最主要的手段。
误解一:“活牙”变成“死牙”
很多人觉得根管治疗“抽掉牙神经”会把“活牙”变成“死牙”,而不愿意接受这种治疗。
黄正蔚教授表示,根管治疗的目的并不是将“活牙”变成“死牙”,需要做根管治疗的牙齿,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是“死牙”或者因为严重的感染而即将变成“死牙”的牙齿,根管治疗的目的是尽快地控制感染,避免牙槽骨在将来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误解二:“抽牙神经”很疼。
还有些人一听到要“抽牙神经”就非常害怕,担心会很疼。
黄正蔚教授介绍说,根管治疗一般都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会在患者的口腔内注射麻醉药,而且麻药也不会进入血管中,更不必担心“打麻药会变傻”。
他进一步解释说,需要做根管治疗的患者,多数存在感染,牙疼是因为感染引起的,并不是根管治疗引起的。因为牙髓发生感染后,局部会产生大量的炎症物质,引起肿胀压迫牙神经产生疼痛,根管本身空间狭小,疼痛就更加剧烈。所以,根管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控制感染,这是最好、最根本的止痛方法。
误解三:根管治疗后必须“戴牙套”,会磨掉“好牙”
有些患者听说根管治疗后要“戴牙套”,而“戴牙套”的时候要把“好牙”磨掉一部分,觉得这样会损坏牙齿。
黄正蔚教授介绍说,做根管治疗的牙齿失去了神经、血管的支配,与“活牙”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类牙齿一般都龋损比较严重,根管治疗之后需要填补这些缺损,根据缺损的严重程度,有些牙齿确实需要装牙冠(即俗称的牙套)才能保住牙齿的功能,但并不是所有根管治疗后的牙齿都需要“戴牙套”。确实需要“戴牙套”的牙齿,往往已经缺损非常严重,即使填补树脂或填塞嵌体也难以承受日常咀嚼造成的磨损,就需要“牙套”来保护牙齿不再受损,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持牙齿的功能。
也有些患者经过根管治疗后,牙齿再次龋坏,甚至填充材料脱落,就需要进行根管再治疗,如果感染扩展到牙根外围,或者感染严重、多次根管治疗效果不佳,还可以考虑根尖手术治疗,将根尖周围的感染灶清除干净。
“这些方法都是现代科技下保存牙齿的有效治疗手段。”黄正蔚教授指出,“能保牙的应该尽量保牙,现在保牙的手段有很多,越早治疗,保牙的几率也越高,但还是需要患者配合,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口腔卫生,合理使用牙齿。”
记者:蒋美琴
原文刊于《健康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