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午,“午间Seminar”第十一期在图书馆一楼班导师工作中心顺利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了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教学团队首席教师顾鸣敏教授作为嘉宾与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八年制、15级预防医学等专业的近30名学生就整合课程的整合模式、教学特点,RBL和大创课题的选题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团队骨干教师徐洪老师、武婷婷老师,团队秘书倪萦音老师也应邀出席了本次活动,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孙哲同学、1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覃锡基同学作为学业朋辈导师也出席了本次活动,交医易班-优才工作站秦欣然同学主持了活动。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是一门由医学遗传、胚胎发育及分子生物学所组成的整合课程。顾鸣敏老师首先概括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特点:相比于高中阶段接触的基础遗传学知识,该课程力图从群体、家系、个体、胚胎、细胞和分子水平更加深入地阐释人类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分子基础和发病机制。 针对大家十分关注的课程整合问题,顾鸣敏老师和徐洪老师表示,无论是现在的整合课程还是过去的传统课程,尽管讲课的重点有所侧重,讲课的视角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中。医学教学的目的均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接着,主讲分子生物学部分的徐洪老师指出分子生物学描述的是微观世界,不能被学生直观地接触和感受到,是历届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一定要认真听好每节课,跟紧老师的思路,理解整个生化过程,这比自学要节省很多时间。主讲胚胎发育部分的武婷婷老师指出,学习胚胎早期发育部分要关注“三个W”,即“when、where、what”。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胚胎发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的具体变化。这一部分课程是看图说话,要多看图,运用图形记忆法,用好PPT中提供的图片和视频,帮助理解。顾老师也提醒大家要利用好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不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把课堂内容和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两位学长也提出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法。在课程开始时,要先看目录,了解这门课总体将讲些什么内容;课程结束后要回看目录,这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会发现整本教材的内在联系。 关于遗传学在科研中的应用,老师们也指出在实验室中可接触到非常多的遗传学知识,如常用的DNA、RNA等分子克隆实验,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课程中讲述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在临床上,常见病通常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比如已发现高血压存在几十个易感基因。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就能了解到不同易感基因或SNP组合引发高血压的风险,以便开展个性化治疗或精准医疗。而对于罕见病,如有些单基因疾病或体细胞遗传病,可以进行基因靶向治疗。 研讨会的最后,顾鸣敏寄语同学们:“All medicine is
Genetics,愿各位同学在未来的医学生涯中经常想到或者运用到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阐明疾病的本质。”本期活动赠书是国外经典遗传学教材《Thompson
& Thompson Genetics in
Medicine》改编的《医学遗传学(双语教材)》(第8版影印版),最终16临五的一位同学幸运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