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防控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不同肥胖严重程度下慢性病风险存在显著异质性。3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级肥胖BMI划分标准:I级30.0-34.9 kg/m2、II级35.0-39.9 kg/m2和III级≥40.0 kg/m2,这些BMI 切点主要基于白种人群制定。然而,不同种族在相同BMI水平下的代谢疾病风险、体脂百分比及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统一的BMI切点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建议将亚洲人的BMI切点设置为27.5 kg/m2、32.5 kg/m2和37.5 kg/m2,分别用于定义I、II和III级肥胖。然而,这些切点的提出是基于专家共识,并没有充分的文献证据支持。鉴于全球BMI平均水平持续上升,重度肥胖人数不断增加,以及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的种族差异,使用统一的BMI切点对肥胖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不能有效指导肥胖相关疾病的精准预防和风险管理。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钟文泽课题组联合新加坡和美国科研团队,近期在肥胖领域权威期刊Obesity发表了题为“Comparison of racial/ethnic-specific BMI cutoffs for categorizing obesity severity: a multicountr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基于不同种族的三级肥胖BMI切点新标准。研究发现,非白人人群的三级肥胖BMI切点显著低于白人人群,而且即便是同一种族的人群,生活在不同国家,BMI切点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建议未来三级肥胖分级标准应综合考虑性别、种族及地理因素。
本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以及新加坡华人健康研究(SCHS)的数据,纳入20岁以上、非孕妇、基线时未患2型糖尿病、BMI数据完整且包含随访信息的个体。暴露因素是BMI,结局是新发2型糖尿病。使用泊松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分别评估男性和女性中BMI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图表展示不同种族的BMI切点,并与白人标准(30.0、35.0、40.0 kg/m²)进行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50万余名个体,包括白人、黑人、南亚人、英国华人、本土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在为期13.8年的中位随访期间,5.2%的参与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对于女性人群,与白人BMI为30.0 kg/m²时2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同的BMI切点,在黑人中为25.9 kg/m²、英国华人为24.6 kg/m²、南亚人为23.3 kg/m²、本土中国人为22.7 kg/m²和新加坡华人为18.4 kg/m²;对于男性,相应的BMI切点分别为黑人26.2 kg/m²、英国华人25.5 kg/m²、南亚成人24.5 kg/m²、本土中国人24.7 kg/m²和新加坡华人22.6 kg/m²。在比较不同种族的成年人时,发现新加坡华人的BMI切点最低,而白人BMI切点最高。这种差异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肥胖分级中保持一致。具体的数据如下表2所示。
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欧洲杯竞猜平台公共卫生学院2024级博士生王苏静和第六人民医院沈洁,独立通讯作者为欧洲杯竞猜平台公共卫生学院钟文泽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Woon-Puay Koh教授、匹兹堡大学欧洲杯竞猜平台Jian-Min Yuan教授以及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筹)高翔教授团队的重要指导。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资助项目、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项目、美国国立卫生院以及新加坡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