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医学肿瘤临床研究领域顶级代表性期刊、美国癌症协会(ASCO)的官方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杂志》,影响因子18.48分)发表由附属市一医院血液科团队主导的一项重要研究结果。该研究表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明显降低移植后病人真菌感染,能够明显降低移植后100天内感染死亡率,并明显提高了移植病人生存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原称骨髓移植,是治愈血液病的主要手段,包括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超大剂量放疗和化疗,以消灭病人体内的癌细胞,之后再输入正常造血干细胞恢复病人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这种超大剂量的放化疗在清除坏细胞的同时也严重地损伤正常血细胞和免疫功能,使病人的白细胞降低到零,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等,如果感染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人将有生命危险。
近10
年来,研发和生产了许多消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明显地降低了细菌感染的死亡率。然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有困难,同时针对真菌感染预防和治疗仍然不够满意,使之成为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提高抗真菌的防治水平,就能够降低移植感染的死亡率,提高移植的成功率。这也是目前世界移植医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提高真菌感染的防治水平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二是提高和恢复病人的免疫力。前者的进展缓慢,远没有到达治疗细菌感染的水平。而本项临床研究就是从如何尽快恢复移植病人的免疫功能出发,寻找提高抗真菌感染免疫方法。
白细胞是人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中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它们可以吞噬和清除进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在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细胞缺乏的治疗时多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但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恢复没有作用。如果能够同时提供单核巨噬细胞的恢复可能会更加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抗真菌感染的能力。有一些体外研究显示,一种叫做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同时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提高它们的杀菌作用。但是,这种双向刺激因子能不能像体外试验那样提高移植病人的抗真菌防治能力呢?这一假设需要严格临床试验研究来证明。
由此,一院血液科主任王椿教授发起,在世界上首次开展了一项《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IV期研究》,国内共有5个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参加,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欧洲杯竞猜平台附属同济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经过3年的努力,共观察了200多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
研究团队将来自全国5个医疗中心的206位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GM-CSF、G-CSF、联合应用
GM-CSF治疗。治疗从移植后+5天开始,
直至连续2天粒细胞>1.5×109/L停用。经中位随访600天后,研究团队发现,与常规应用G-CSF相比,在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期应用GM-CSF可以显著缩短血小板的植入时间(中位时间18天
vs 25天),显著降低移植后100天累计死亡率(10.3% vs 24.6%),降低600天IFD相关死亡率(1.47% vs
11.59%)及感染相关死亡率(1.47% vs
14.49%)。不同于传统上毒性较大的抗真菌药物,本试验中的研究药物G-CSF、GM-CSF都是临床上应用多年的老药,主要临床作用是升白细胞,临床上一般用于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副作用较小。该研究的结果曾在2014年欧洲骨髓移植年会上口头发言交流,多位国外同行对试验内容与结果很感兴趣并多次提问。
据了解,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杂志》)是美国癌症协会(ASCO)的官方杂志,是国际上医学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顶级代表性期刊之一,影响力很大,该杂志主要刊登肿瘤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是国际上医学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顶级代表性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