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以学术为魂建设学科高地
2011-10-13 浏览( 来源:上海科技报 
 撰稿:应急万虹
 摄影:

在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西校区有一幢小白楼,这里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的所在地。近两年这座五层高的小白楼里涌现了大量科研成果,共获得973项目子课题6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专项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23项,在国外高水平知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近10余篇。“小白楼”因何崛起,经验是否可复制,记者走进了小白楼进行探访。

研究生工作状态积极向上

周末的校园空空荡荡,但走进小白楼到处都有忙碌情景。博士生俞婷婷正在实验室做着炎症方面的实验,她告诉记者,自己工作很多,首先是导师的课题非常多,相关实验增加;其次是阅读量增多,每个研究生在读期间要精读国际尖端杂志相关论文80篇。每周三中午有文献阅读讨论,研究生们轮流主讲一篇文献,然后大家再一起讨论,每次讨论会出勤率都很高,青年教师们也不错过。每周一次的实验室例会上,除了汇报课题进展外,还要讨论一周内研读的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论文。

硕士研究生曹颖也在为第二年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第一年的学习对她来说,十分新奇也有颇有收获。在10个PI(学术带头人)实验室中,她选择了感兴趣的3个实验室,分别学习了8周。

一般来说,研究生都跟着自己导师学习,“小白楼”的这种群体式学习氛围的确不一般。它存在的基础是学术带头人之间团结互助和良性竞争的工作环境。而这种环境从何而来呢?

学术精英良性竞争和谐共生

系主任程金科2007年回国,他介绍了系里基本情况。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是新建的系,汇集了10名海归PI,他们组成10个相对独立的科研团队,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心血管和神经性疾病等,互相交叉,但10人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因此形成了互相协作的氛围。而在系公共事务管理上,10个PI基本上是分摊日常行政工作,重大问题10人举手表决。

虽然PI的学术地位很高,但青年教师也没被按上玻璃天花板。系里制定了青年PI晋升制度,青年教师可申报系里的种子科研基金,在PI指导下从事单独的科研工作,系里将给予2-7万的资金支持。在科研上出类拔萃者则可成为PI,甚至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杨洁是易静教授科研团队的青年教师,今年她以出色的科研成绩成为青年PI,并获得25万元科研启动基金。

宽松的学术氛围让科研工作者们如鱼得水。PI刘峻岭教授说,每天他在科研上投入时间超过12小时,这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比美国大学强。根据规划,未来系里将逐步形成20个PI规模,保证每个方向拥有4-5名优秀PI。

体制保驾护航  输血更为造血

“小白楼”的幕后打造者是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院长陈国强教授。2007年起,陈国强开始从引入海外优秀学科骨干为突破口开展改革。“当时最想改变的是基础医学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2008年,我们走访了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引进20多名40岁以下的海归学者。”谈起当时情景,陈国强十分感概,“但学校怎样形成良好的机制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这是摆在面前现实课题。学校试图打造‘内紧外松’的去官僚化的科研体制,希望形成一种PI内部管理,外部联合自治的宽松环境。我们对PI考核严格,三年一次评估,由科研方向相近院士和千人计划学者担任评委,有高质量的论文当然最好。如果按照科研规律,短期内无法有科研成果的,也要对近期的科研工作进行阐述,由评委判定其三年的学术工作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聘用。同时,也培养PI的管理能力,如学校安排糜军教授等多位PI担任班导师,并让PI逐步融入到本科教学中去。而对青年教师采用‘引逼’举措,鼓励其跟PI从事科研工作。”

输血是为了造血,小白楼只是试点。陈国强表示,未来将把小白楼经验在欧洲杯竞猜平台加以推广,将再从国内外引进七八十位相关医学领域PI,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

原文链接:http://www.duob.cn/FileUploads/pdf/111012/kj10123.pdf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欧洲杯竞猜平台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