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有一个数百人的庞大集体获得上海青年五四奖章,他们就是华东师大的“学导”们。每个来到丽娃河畔的新生,都与大三优秀学长担当的“学导”结对,“师生”比例通常为“一导三”,并配有学生联系手册。而在上海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除了专职辅导员,还有教授出任“班导”,帮助本班学生做辅导员做不到的事,比如进病房、搞科研。
如今校园里,就有这样一群不是辅导员的“辅导员”,不为学生开课,却行“导师”之职,亦师亦友。
从“被导”到“导人”
方挺、袁见、刘张唯一、董代军,这4个室友是华东师大信息技术学院本科生,其中两人均为“学导”,分别带教3个同系的低年级学生。他们从大三起担任“学导”直到大四,与“被导”学生共处两年。而曾经,当他们大一、大二时,也被相同专业的学长“导”过。一次耐心辅导,一段温情谈心,一顿满足聚餐,一场欢乐出游,一条嘘寒问暖的短信,甚至是一张递上前去擦拭思乡泪的纸巾……“学导”相伴补充了老师的角色、填补了家庭的温暖。
由于最初寝室规模较大,被选出的学导往往需要“一对八”,关照整个寝室新生,随着学生寝室小型化,学导也“小班化”了。“学导制”创始人之一、现留校从事团工作的黄燕说,或许是受师大“为人师表”校训的影响,学导往往将“被导”学生视为家里的弟弟、妹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且一个接一个年级地“传帮带”。
“导人”其实也是“导己”,方挺寝室形成了良好学风,4人中2人保研、1人将出国深造。身患血友病的董代军因身体原因放弃了直研机会,成为“感动师大”5位个人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生活中室友都尊称董代军为“董老师”,他们一起推着轮椅送“董老师”领回了“感动奖”。
“班导”从1人到32人
对大学生的关心还有 “学术关心”。近期,上海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把“班导”制度变成了长效机制。2010年,新任院长、“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陈国强当上了本科生“班导”,开始带一个30多人的临床五年制班级。在首堂班课上,陈国强便当场公布手机号码和电邮地址,承诺“我陪你们到毕业”,并强调不会让那种平时“太忙”的教授成为“班导”。
眼下,“班导”队伍扩容到32人,出于欧洲杯竞猜平台特色,不少人也是医生,深知临床对医学生的重要。研究生院副院长、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刘玮发现,让学生分组参观自己工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医学生的求知欲。于是,这位“班导”策划组织了大二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活动,这在临床五年制专业中还是首次。他一人分身乏术,便在瑞金、仁济等附属医院寻找“志愿医生”,很快联系好7名不同科室的主任医师承担带教工作。
我们很幸运地看到几个有关黄疸的特殊病例,还参观了重症监护病房ICU。”学生王尹瑜等人跟着“班导”一起查房,听医生讲解病例,学习病患交流互动的一言一行。“这些经历都是平时学习无法获得的,刘老师让我们知道医学远不像课本知识那么枯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我们。”
“班导”辅导无定法。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赵庆华试着让本科生体验研究生的 “小课”。6名学生成组,定期开展科学沙龙,选取干细胞等热点课题,查文献、做实验、写综述,3篇论文已被国内核心期刊收录。“现在 ‘沙龙二期’展开,6人再两两成组,细分研究,不出两年,相信他们能独立科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