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学术大牛“自由恋爱”收获结晶
2014-08-30 浏览( 来源:文汇报 
 撰稿:唐闻佳
 摄影:

  学术大牛“自由恋爱”收获结晶 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领衔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4年立项结果近日公布,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领衔团队成功入选“创新研究群体”,全国医学科学领域内仅5支团队获此殊荣,上海独此一家。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致力于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过去14年,全国生物医药领域拿到该项目的仅30余支团队。房静远领衔的“肠稳态影响慢性重大肠肝疾病的发生与预防”项目是我国消化内科疾病研究领域今年唯一入选的团队。整个项目将为期6年,经费达1200万元。

  偏爱“老药新用”的团队

  相比竞争对手——或院士领衔,或973、863科学家抱团,仁济团队不算“顶级豪华阵容”,却有一张令人艳羡的成绩单:近年,在30项国家项目支持下,这群来自不同学科的医生、科学家精诚合作,在消化系肿瘤发生和预防中环境因素的作用及机制,慢性非病毒性肝病的免疫学和肠稳态研究领域表现突出,以通讯作者在《柳叶刀-肿瘤学》、《自然-医学》、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学报》、《消化道》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80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08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这个团队内部似乎有一种别样默契——钟情“老药新用”,尤其是房静远的胃肠肿瘤团队。该课题组发现了叶酸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减少胃肠癌变可能的机制。目前,叶酸疗法已写入《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这是国际上首次将叶酸用于防治这类疾病。

  叶酸,几分钱一片的白药片,人们对它的认识是预防胎儿畸形。这种60多年前就发现的维生素,如今被证明有着重要的防癌作用。房静远团队最近还发现叶酸对大肠腺瘤的初次发生有抑制作用,后者是大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疾病。

  “我国医疗现在强调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前者说的是预防,后者说的是要提供老百姓可负担的治疗,我们挖掘老药新用途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房静远透露,进入他们“创新研究群体”视野的“老药”,不只叶酸。

  因共同志趣而在一起

  要各怀绝技的“大牛”并肩科研,并非易事。仁济的这支“创新研究群体”是如何集成的?

  “我们有着共同的研究志趣。”房静远教授幽默地说:这是一个法人单位下的“自由恋爱”。身兼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消化内科主任,房静远是国内知名的消化科专家。多年前,他注意到其他科室的一些有趣现象:肝硬化患者容易发生肠道细菌感染、有医生用肠道益生菌治疗脂肪肝……肝脏和胃肠属两个“邻居”竟有着神秘的关联。

  五六年前,房静远找到沈南——仁济医院上海风湿病学研究所所长,潜心从表观遗传学角度研究自身免疫学疾病,两人的团队开始“交叉研究”,并拿下2011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如今,沈南已是973首席科学家,手执千万元课题,合作科研让科学家都尝到了甜头。

  很快,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与仁济医院合并)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微环境”研究组组长覃文新、仁济医院检验科主任李敏、仁济消化学科马雄、许杰加入。有人专攻胃肠肿瘤,有人关注慢性肝病,有人潜心肠道菌群研究……一支跨行政科室、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群日渐壮大。

  当初的学科群很快被证明颇具先见之明:近年,欧美医学界提出“肠肝轴”假说,认为肝脏状态与肠道微生态系统构成一个生物控制状态,相关交叉研究一下子成为学界大热。

  学科交叉,枝繁叶茂

  目前,这支刻着“仁济牌”的创新研究群体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等构成。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学术圈也一直存在这种尴尬,“大牛”手下的年轻人往往因机会少,发展慢。因缺乏人才梯队建设,不少学科又存在断代危机。但在这支“创新研究群体”内,人才效应频现“学术新枝”,主要研究人员陈萦晅、洪洁、陈豪燕、茅益民、项永兵和熊华等,有60后、70后,也有80后。

  其中,除了仁济医院把学生一批批送出去进修,还有“海归”看重这支上海团队的潜力纷至沓来。洪洁,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后,2010年写信给房静远,希望加入他的团队。“80后”的她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许杰,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后,加入团队后短短3年发表超过10分的论文3篇,并破格晋升博导。

  房静远直言,他和研究伙伴的目标是通过肠稳态研究为重大肠肝疾病的发生与预防走出一条新路。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欧洲杯竞猜平台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