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最爱做教师 不想让学生失望
2014-12-24 浏览(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撰稿:胡思华
 摄影:

  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在科研上成果颇丰;她是教育改革的积极推动者,通过自己充满创意的管理,使专业教学面貌一新; 她更是专业教学的痴迷者,以她启发式的教学探索,赢得了各个年级学生的喜爱。她就是欧洲杯竞猜平台细胞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副主任易静。

  12月3日,在上海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易静。她的桌上堆满了各种科学文献与专业教材。记者问她有什么秘诀能在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同时做好教学工作时,易静说:“我喜欢教学,我不能让学生失望。”

  教学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

  易静桌上的日程册记载着一周每个白天的工作安排。记者发现每一天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她要做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科研会议、教学工作研讨和她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记者好奇地问她:“您科研是什么时间做的?”易静说:“我早上8点来上班,有时晚上10点才回去,还是有不少时间用来阅读文献、撰写基金申请书和论文的,而每周有一个半天的组会,同研究生讨论科研项目。”

  无论科研多忙,易静对教学都不敢有一点马虎。易静承担着本科生、八年制和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常年年均课时近百节。有这么多教学任务,易静在上好课的同时,对于批考卷这样琐碎的工作也仍然坚持要自己参与。“批考卷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误区,为自己的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提供了依据,可以不断完善教学效果。”易静说。

  易静曾经当过医生,因为喜欢教学,才改行当了教师。在她的心目中,她是一个适合当教师的人。她喜欢琢磨教学,总是在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方式,设计不同的上课开头,设计不同的讲课程序,为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听得懂、听得好、有启发。易静说她每年都在课前和课后修改课件,以不断完善讲课效果。她放下架子,了解“90后”的表达方式,学着用网络语言等一些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改善上课效果。易静说,10年前儿子上大学后,自己从他身上看到了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期待,这让她对教学有了一种更强的责任感。她说:“做一个更好的讲课者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不能辜负学生特别是好学生的期望,这可能影响他们一辈子。”

  教改就是要让学生受益

  易静是课程主讲教师,也在系里分管教学。很多教师因为不喜欢打乱长期形成的教学模式而对教改热情不足,而她却认为,教改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永远有空间。她尊敬的导师汤雪明以教改倡导者身份对整合课程不遗余力的推动,让她有了一种使命感,欣然受命担纲将生理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4门课整合为新课程《分子、细胞与组织》的工作。她运用自己在医学和生物学两方面的知识储备,从教学内容、测验、讨论课、考试题目的安排方面作了精心设计,跨越4个学科和行政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多次组织集体备课凝练整合知识点,并承担编写了综合4门学科的新讲义。该课程被立项为2013年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

  教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易静在担纲教改过程中一直思考的。易静说:“教改最终的指向一定是教学的接受者——学生。”为了让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的医学生,让他们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了解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她曾带领细胞生物学课程组的同仁们推出了一系列教改举措,包括组织大量的课堂讨论、小组报告,布置文献翻译、科学小作文;将作业和讨论作为平时成绩大比例地计入期末考试分数;成立八年制学生细胞生物学兴趣小组,在晚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在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技术》 教学中采用“选读文献讲技术”的形式,要求解读顶尖杂志文献中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回答科学问题的策略并上台演讲等。她还引导青年教师就这些教改举措的效果开展教学研究,并自己撰文探讨教学研究的问题,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引起国内同行关注。

  教学需要默默耕耘不能太急于求收获

  在大学里做教师的人都知道,教学不像科研,付出时间与精力后就能看到明显的收获。在科研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可能就会多发表科研论文,在教学方面苦心琢磨,带来的也许只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科研方法的逐渐改变,而这些没有可供考核的指标。“在教学方面,如果太求收获,耕耘的耐心就没有了。”易静说。

  易静自2007年起参与基础欧洲杯竞猜平台的“探究为基础”(RBL)教学改革并担任导师。易静想,把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分配给他们,虽然比较简单,也能给他们一定的锻炼,同时可以分担自己课题的任务,但如果不能跟他们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育人效果肯定不理想。为了让这些学生能真正在项目中受益,她自找苦吃,总是诱导这些低年级大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题目,然后指导他们去查文献、立题、开题并在她的实验室完成实验,直至最后修改论文、指导答辩,易静都全程指导。她将自己的邮箱发给听课学生,以便学生向她随时提问题。她还常常接受不是她负责指导的大学生前来咨询讨论RBL或科创项目。她所指导的学生自主实验 《热刺激和过氧化氢刺激引起的细胞增殖效应及机制浅析》 入选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茶多酚的氧化还原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 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易静也被评为优秀导师。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易静知道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一个科研人员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努力,易静建立了学术报告会制度“21创新论坛”,让研究生们在与国内外领域权威的学术交流中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让她特别欣喜的是,一些医学生也成了论坛的听众,并且还会用英语提问。

  对学生的培养不能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有的学生进入医院学习临床学科后,仍时常通过邮件,向易静探讨学术问题。有的学生毕业多年后在从事科研时还在向易静请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撰写。而在学校与美国联合培养医学-科学双博士学位的选拔中,有多位入选者曾在易静的实验室里进行科研轮训,也有入选者是“21创新论坛”的听会者。一位在她关心和鼓励下坚持到论坛听学术报告的五年制医学生后来申请了美国Ph.D(科学博士学位)项目,还写邮件向她告知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所有这些,都成为易静成就感的来源。

  “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和提问的兴趣,若干年后还记得我给过他们的启发,这就足够了。”易静说。

 

  原文链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12/17/content_32234.htm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12/17/content_32242.htm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欧洲杯竞猜平台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