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浦东分院的创面修复科病房里,住着一群特殊的病人。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日军轰炸浙江之后腿部不明原因溃烂。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创面修复科副主任谢挺和其他几位医生三赴金华调查,了解当地受害者情况。如今在经过去纤维化、植皮等一系列复杂手术之后,患者裸露的大面积创伤慢慢愈合,第一批患者即将出院。
从1997年开始,108名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以王选为原告团团长,赴日提起索赔诉讼。虽然官司历经八年仍宣告失败,却也让这群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受王选所托,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创面修复科副主任谢挺和其他几位医生三赴金华调查,了解当地受害者情况,并将最严重的第一批患者接到上海进行治疗。这些患者无一例外都是腿部严重溃烂,几十年来创面已经纤维化。在经过去纤维化、植皮等一系列复杂手术之后,患者裸露的大面积创伤终于慢慢愈合,第一批患者即将出院。
谢挺说,“这些都是八九十岁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很多医院不愿意接受这些患者。作为医生,我们主动承担责任,帮助他们修复创面,解除几十年的痛苦,让他们拥有一个好的晚年,抹平过去战争的创伤。”
数十年的“烂腿”
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浦东分院的创面修复科病房里,住着一群特殊的病人。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日军轰炸浙江之后腿部不明原因溃烂。他们拖着战争的创伤走过大半辈子,屡次求医却无法治愈。如今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溃烂几十年的腿部终于修复成功,第一批8个患者马上可以出院了。
这其中病情最严重的,要数65岁的金华老人李仲明。谢挺说,“他在当地很有名,大家都知道他腿上长毛。刚来的时候,腿部就用烂报纸包着,揭开一看,由于腿部大面积溃烂,已经发霉,长满了几厘米长的白色长毛,每次换药的时候整个走廊都能闻到恶臭。由于他的烂腿,一辈子独居,吃了不少苦头。”
我们见到李仲明时,他正坐在病床上吃饭,看到医生后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他马上要出院了,外衣拿去洗了,不乐意就哭了。这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独居,已经有老年痴呆的征兆,像个老小孩一样。”现在的李仲明看起来干净整洁,腿部缠着白色绷带,很难想象他刚来时的邋遢形象。
81岁的何兰明老人是浙江丽水云河县石塘镇桂溪村村民。他说,10岁那年,日本人扔炸弹后,自己腿部就开始溃烂,有一个20多厘米长的创面。在当地医院一直看不好,就回家自己用草药敷。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治好,拖着一条病腿疼痛不堪,还要下地种田。来到九院以后,经过两次植皮手术,现在已经逐步恢复。“这里的医生对我们很好,腿治好了很高兴,我还可以干活,还要采茶叶呢!”
第一批8名患者基本都已恢复,马上可以出院,只有叶阿庭的病情比较复杂。他除了腿部溃烂外,还合并外周动脉闭塞症,也就是下肢没有血液供应,需要先做血管外科手术,恢复下肢血供后才能做创面修复手术。
谢挺向我们展示了患者的手术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触目惊心。谢挺说,几十年的创面一般都会纤维化,纤维化是肌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与疤痕的组织特点一样,但是纤维化在皮肤深层,像一堵墙一样的硬壳,隔绝外界的细菌,但同时内部的毛细血管也长不出来。
数十年的伤口形成的纤维化层已经达到一厘米厚,医生们首先要将这层硬壳拆掉。在扩大清创之后,再通过持续封闭负压引流的技术,让里面的新生组织、血管长起来。等新鲜血液、组织长起来后,就在新鲜伤口处植皮。头皮是人体的皮库,可以反复取用十几次,而且不影响头发生长。取下的皮剪成小皮片,覆盖创面,几天后皮片成活,然后不断扩展,最终覆盖整个创面。两年后,创面会逐渐稳定下来。
治愈下肢溃疡
1940年,日军对中国的浙江地区展开细菌战攻击,王选的家族中,包括13岁的小叔叔在内的8人在这一次细菌战中受害死去。王选是家乡唯一在日本受过教育的人,随着调查的深入,因为中国农民与日本人的各种隔阂,她逐渐成为各地受害者的共同代表,现实将她推到了对日诉讼原告团团长的位置,成了细菌战受害者的全权代表。
虽然官司最终败诉,但是认定了日本细菌战的史实,让细菌战受害者这批沉默的患者浮出了水面。至今,浙江金华、丽水、衢州等地还有800-1000名细菌战的受害者,这些患者大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共同的症状就是腿部大面积溃烂。
当王选找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创面修复科,谢挺当即答应为这些受害者提供帮助。谢挺和同事们三赴金华调查,发现当地患者的症状都是下肢溃烂,且病理特征相近,都是十几岁时发病。最年长者90岁,最年轻的也有70多岁。病人口述病史,都是在抗战期间日军轰炸之后,怀疑由于细菌武器导致腿部溃烂,创面越来越大。由于当地医院对创面修复的治疗水平有限,导致患者久医不愈。谢挺认为,按照现在的医疗水准,大部分患者的治愈是有希望的。为此,王选及上海市创面修复研究中心多方联系基金会等慈善资金渠道解决了经费问题,设立了这个细菌战受害者的救助项目。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要证明患者病因与日军细菌战相关,缺乏直接证据。谢挺认为,“要证明这一点,首先要提取病人创面的细菌,以及病人生活环境的细菌。而最关键的是获得日军侵华时使用的炭疽杆菌菌种或资料,证明这三者的同源性。然而,年代久远使得创面存留的细菌和病人生活环境的微生物特征发生极大的变化,同时更无法获得最关键的日军使用的炭疽杆菌样本或资料,这也是官司败诉的原因。另外还可利用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当年当地人群中下肢溃疡发病率改变与日军入侵行动的相关性,也可作为一个科学证据。但是当年战乱不断,也不可能有相关的发病率资料,这个方法也很难走通。”
此外,由于患者的病程很长,伤口的病理特征会趋同。目前这些患者的创面形态与下肢血管性溃疡很相似,很难反推感染的原因。下肢血管性溃疡发病率很高,包括动脉狭窄和闭塞导致的下肢缺血及溃疡,以及下肢静脉性溃疡。这类下肢溃疡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生活中很少会出现十几岁甚至几岁就发病的现象。
“作为医生,我们现在不去纠结这些患者究竟是不是日军细菌战受害者,但至少他们都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只希望能给他们治疗,抹去战争的创伤。”谢挺表示,第一批患者治疗结束后,下一阶段主要是对当地医生进行培训,带动当地医生的创面修复水平,以医治更多的患者。
开发远程医疗
上海市第九医院创面修复科正式创立于2012年4月9日,这是上海第一个创面修复专科。自此,谢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3个医生、11个床位,虽然条件艰苦,但谢挺对学科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他说,选择创伤修复专业,也是出于医生的责任感。随着上海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慢性创面的发病率上升很快,从以前的5%迅速上升到36%。常见的慢性创面包括糖尿病足、各类烧伤创面、褥疮、下肢血管性皮肤溃疡、放射性皮肤溃疡、感染性溃疡、癌性溃疡、医源性溃疡等。其中,糖尿病足、褥疮、下肢血管性皮肤溃疡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这些疾病在现有的科室设置中找不到专门的治疗科室,因此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差。建立创面修复专科,就是为这些患者打开一扇门。
别看科室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尤其在远程医疗方面走在前列。谢挺在2011年就在上海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条4G网络远程创面诊断系统,一端屏幕连着上海6家社区医院,另一端高清大屏幕在九院创面修复科,通过远程网络,医生可以在九院远程实时诊断患者病情。“这个系统主要起到示范作用,当时还没有4G网络,是上海市政府特批项目,建立专线、专用光纤和带宽,所有终端都是高清屏幕。”
2014年,谢挺团队受到谷歌眼镜的启发,与联想公司合作开发了医用的智能眼镜。谢挺展示刚刚拿到最新样品说,眼镜架上有一个微型摄像头,可以通过4G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图像,同时还有语音通话功能,医生可以在远程诊疗时随时通话,而人脸识别功能则会识别患者人脸,马上跳出患者的资料。数据库功能可以存储诊疗的图像资料。
谢挺说,“智能眼镜最适合形态学诊断和影像学诊断,可以进行远程医疗指导,实际作用超过一般意义的远程医疗会诊。比如在金华地区,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对这批病人的治疗、诊断、后期保养进行指导,无需到九院来,就能获得同等的医疗服务。”
九院的创面修复专业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谢挺希望未来几年能促进学科发展。学科的发展要规范化、国际化,不仅是先进的设备、理念,还希望建立多学科的平台。“慢性创面的患者大多合并其他问题,如糖尿病足的患者,就可能会有心血管、内分泌、肾病、神经系统、眼病等其他病症。因此,创面修复往往涉及全身多系统疾病,不仅需要创面本身的治疗,还需要生命支持、全身营养等多学科治疗,一定要通过多学科的平台才能提供更好的治疗。”
原文链接:http://www.9hospital.com.cn/djy_web/html/djy/jy_xwgg_mtjd/2015-02-28/Detail_4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