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淡泊名利的施诚仁,将所有的热情都奉献给了小儿外科事业。71岁的他虽已退休,仍然每周到新华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与年轻医生一起查房、问诊。
施诚仁
1944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市儿外科畸形诊治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欧洲杯竞猜平台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外科主任,上海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学会主任委员。
在近五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施诚仁在小儿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小儿肛肠、新生儿及儿童实体肿瘤外科。很多新生儿先天畸形,在产前超声诊断时就能确诊,如何在第一时间为患儿手术?施诚仁大胆设想,把手术台搬到产房进行,等分娩结束立即为新生儿进行手术。
在中国小儿外科发展历史上,施诚仁教授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作为张金哲院士和佘亚雄教授的弟子,他配合老一辈奠基者,推动了中国小儿外科学的发展,主编完成《新生儿外科学》、《小儿肿瘤学》、《小儿外科学第四版-卫生部十一五重点教材》等学术著作,为中国小儿外科学的学术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在近50年的从医生涯中,施诚仁在小儿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小儿肛肠、新生儿及儿童实体肿瘤外科,对先天性巨结肠的实验诊断与巨结肠类缘病的临床与病理、儿童胃食返流辅助诊断、顽固性肛门失禁治疗、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病因及围手术期处理、小儿实体肿瘤外科早期诊治等多项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生淡泊名利的施诚仁,将所有的热情都奉献给了小儿外科事业。71岁的他虽已退休,仍然每周到新华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与年轻医生一起查房、问诊。他说,“儿童是国家的根本,儿童健康才能国富民强。我立志从事小儿外科事业,希望能改变中国小儿外科现状。即便是在做行政管理工作时,我也坚持临床不动摇。对老师、上级要尊重,对同级要搞好团结,对下级要爱护,这是我一生的格言。”
百分之一新生畸形
1944年,施诚仁出生于上海,初中就读上海晋元中学,初中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有机会直升大学预科。当时有9个大学可以选择,他将上海第二欧洲杯竞猜平台作为首选,后进入上海第二欧洲杯竞猜平台医疗系本科学习,成为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196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据当时大环境进入贵州省301医院外科工作。
学医时,施诚仁读完美国著名小儿外科学教授格罗斯·费尔德编著的《小儿外科学》,就喜欢上了小儿外科。他开始广泛搜集小儿外科学杂志和著作,如饥似渴地学着。他说,“小儿外科病种复杂,儿童生理特点特殊,就拿输液来说,儿童多输一点都不行。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很弱,有中心体温、环境体温等等,非常复杂。但是,当时小儿外科在普外科中不受重视。有些地方医疗条件差,很多不正规盲目治疗,甚至采用民间偏方,中国小儿外科总体水平非常落后。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从事小儿外科,希望改变中国小儿外科落后的现状。”
1973年,施诚仁有机会到北京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进修一年,张金哲院士成为他在小儿外科领域的启蒙者。1978年,他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小儿外科医学硕士,师从佘亚雄教授。张、佘两位教授都是中国小儿外科泰斗级人物,两人一南一北开创了小儿外科,能得到两位大师教导,施诚仁在小儿外科上的造诣突飞猛进。研究生毕业后,施诚仁一直在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工作,从住院医师一直到主任医师。
1984年,他在导师的推荐下,到瑞士伯尔尼大学儿童医院进修一年,得到了世界小儿外科学会主席贝特斯教授的指点。瑞士一年的学习令他大开眼界,见识到了国际最先进的小儿外科水平。
回国后,他一直在新华医院小儿外科从医,历任小儿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上海儿科医学研究所新生儿研究室主任、儿科欧洲杯竞猜平台小儿外科教研室主任。1999年起,兼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外科主任。即使做行政管理工作,施诚仁也从未放松过临床。他从琐碎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脱身,将时间都用于临床实践。
2002年,在新华医院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一起筹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时,建立了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小儿外科畸形诊治中心,施诚仁担任第一任主任。从此,小儿外科畸形成为新华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的特色。
施诚仁介绍说,“正常的新出生的100个孩子里有1个是畸形,这些都需要进行外科干预。比如小肠气、六个手指、小耳朵,以及新生儿的各种产伤等等。新生儿是指出生0-28天的婴儿,这人生最初的28天非常脆弱,健康至关重要。原先认为出生缺陷很多都是先天畸形,其实其中有先天畸形,也有肿瘤、炎症。产房分娩也会造成产伤,有一次看到一个新生儿肝脏不好,原来是在第二产程时,肋骨折断将肝脏扎伤。还碰到产钳把小儿的头夹坏,导致畸形、血肿的。”
导师佘亚雄在病重时曾嘱托施诚仁,要把中国小儿外科发扬光大,帮他完成未能完成的心愿,出版《新生儿外科学》。他没有辜负导师的厚望,2002年,施诚仁主编的《新生儿外科学》出版发行,充实了中国新生儿外科学的理论体系。
施诚仁特别注重理论的整理,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他先后主编了《名院特色治疗技术丛书——小儿外科学》、《儿童肿瘤外科学》、《小儿肿瘤学》、《小儿外科学第四版-卫生部十一五重点教材》等著作,参编的小儿外科学书籍有13本之多,涉及小儿肿瘤学、急诊急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小儿胃动力性疾病等领域。
分离联体儿
在构建小儿外科理论的同时,施诚仁也躬耕于临床实践之中,在他与他的团队的努力下,中国小儿外科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尤其在联体儿畸形分离手术、巨结肠、新生儿腹壁缺损、儿童实体肿瘤等方面最为突出。
联体儿畸形是严重的新生儿缺陷,发生率为5万-10万分之一,主要表现为两个胎儿出生时连体畸形,可以是头部、脐部、臀部等处连接。对于这种病症,外科分离术是唯一手段。自1984年第一例至今,施诚仁已成功完成8例联体儿分离术。处理这类复杂畸形不但要有正确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能总结一套评估方法。施诚仁的相关经验已在《欧洲小儿外科杂志》等国内外杂志发表。
回忆第一例联体儿分离手术时,施诚仁说,“我国第一例联体儿分离手术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佘亚雄教授主刀,我是助手,这两个联体儿是胸腹联合,合并心脏畸形。术前我们就设计,怎样保住一个,另一个怎么补?手术后,两人恢复很好,现状仍然健在。”
在后来的临床中,施诚仁曾碰到一个高难度的联体儿分离手术,这两个联体儿是胸腹联合,分离后胸部缺口非常大,怎么修补这个巨大缺损?施诚仁想了一个好办法,特制了一个护板,用记忆钛合金钢丝做骨架,用医用硅胶塑形,护板修复缺损后,自身皮肉就慢慢地愈合,最后护板可以拿掉。
先天性巨结肠诊治
不仅在联体儿畸形领域经验丰富,施诚仁还对先天性巨结肠的研究长达三十余年,是国内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病顶级专家。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发病率为1:2000-5000。以男性多见,平均男女之比为4: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便秘、腹胀、呕吐和胎便排出延迟。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这种疾病是有家族性发生倾向的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特点是一种多基因疾病伴有不完全性外显率,易变的表现度和明显的男性性偏向。
施诚仁在国内首先提出综合辅助诊断方法及有关肠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与临床实施,他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患儿。经他之手的先天性巨结肠手术量数以百计,成功率超过90%。
在施诚仁的经典案例中,有一个2岁男性患儿,便秘18个月,X片等检查提示典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为孩子实施经肛门I期拖出术,切除病变肠管30厘米。术后一直追踪随访10年,男孩发育正常,排便节制正常,现在即将进入初中学习。
救助肿瘤患儿家庭
儿童外科疾病纷繁复杂,其中仅实体肿瘤就种类多样,发病率最高的是白血病,第二位是脑肿瘤,其次是软组织肿瘤和腹部肿瘤,如肝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畸胎瘤、肾母细胞瘤,还有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施诚仁在儿童实体肿瘤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他连任三届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推动了中国儿童实体肿瘤的诊疗发展。为了帮助患儿家庭,他成立了小儿肿瘤家长俱乐部,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为患儿做护理,减轻家长精神压力。他编辑出版的《小儿肿瘤科普教育》,免费提供给家长学习。
为了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小儿外科畸形诊治中心与上海儿童慈善基金会合作设立专项基金,为先天性畸形和儿童实体肿瘤患儿提供资助。因为在儿童实体肿瘤方面的贡献,他获得多方好评。
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施诚仁还发明了一系列医疗器械,如肛门直肠测压仪、携带式肛门生物反馈仪、直肠黏膜吸吮活检钳、肛门栓塞(儿童腊肠外科专用)等,推动着小儿外科技术的发展。
产房隔壁做手术
很多新生儿先天畸形,在产前超声诊断时就能确诊,如何在第一时间为患儿手术?施诚仁大胆设想,把手术台搬到产房进行,等分娩结束立即为新生儿进行手术,这开创了新生儿外科畸形早期干预的新模式——产房外科。
施诚仁说,“产房外科应用于新生儿某些先天性畸形疾病诊治有很好的效果,产房外科的建立,可以将患有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手术治疗,避免了因延误治疗而增加的手术难度。”
产房外科是国内外领先的治疗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疾病的模式,全程监护胎儿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疾病。医护制定严密的治疗计划,患儿手术室就设在产房隔壁,并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尽可能缩短患儿出生后的转运过程。
产房外科的优点是早期干预,减少感染,易作脏器回纳,功能损坏降低到最低程度,伤口愈合后反应小。上海市小儿外科畸形临床医学中心在这方面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熟悉新生儿先天性外科疾病的医疗队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
很多先天畸形的新生儿得益于这一新型诊治模式。曾有一例新生儿在胎儿期就被诊断出巨大脐膨出——腹壁巨大缺损,直径7×7厘米,腹腔狭小,肝肠处于腹腔外,这种患儿出生后脐膨出表面的羊膜很快会因患儿哭吵、吞咽气体、消化道胀气或护理活动等造成破损感染,往往来不及治疗或转运途中死亡,即使在儿外科也会因肠道空气而难以将脏器纳入腹内,甚至不能将腹壁皮肤覆盖在羊膜上,导致手术失败。
按以往传统,这样的患儿需要分两次手术救治,施诚仁却大胆将产房外科模式用于脐膨出的治疗。为了不延误患儿手术,在手术小组的精心准备下,患儿在剖宫产后哭出第二声时即被置于设在产房内儿外科手术床上,给予保暖、呼吸支持,轻柔挤压膨出的肝、脾、肠组织,扩大腹腔并防止肠胃腔充气影响脏器复位,很快,I期脐膨出修补术成功完成。
施诚仁说,“产房外科的优点是,零转运,无感染发生,胃肠道气体少,I期关闭,将来手术疤痕也少,解决了家长精神负担,抱着一个健康的宝宝出院。”
原文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8755/2015/5/16/12696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