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实践出真知 永逐“科创梦”
2016-04-22 浏览(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撰稿:荀澄敏
 摄影:

  日前,获得“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的上海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2015级硕士研究生李吉鹏,在该校举行的“青年创新分享会”上讲述了他创新科研的心路历程。李吉鹏在投身科学实验的同时,从未忽略专业课的学习,他每天都穿行于实验室与教室之间,累并充实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在他看来,如果把科研成果比喻成是一栋雄伟的建筑,那么专业基础知识就是这栋建筑坚实的地基,只有把地基打扎实,才有可能造出更高的大楼。

  “创新源于勤奋”

  梅花香自苦寒来。李吉鹏早在大二便开启了他的科研之路。在日常学习中,他发现椎间盘是人体完美躯体结构中的“一块砖”,会衍生各种退行性疾病,而他的课题就是用崭新的人工椎间盘来替代劳损的“元件”。

  虽说万事开头难,但李吉鹏却凭借着创新思路,获得了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的支持。为了掌握课题背景,李吉鹏每晚挑灯夜战,在室友的鼾声中整理文献。他的电脑里装满了一个个与课题相关的 PDF 文件夹,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思考、感悟……虽然身心俱疲,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李吉鹏终于在国内核心期刊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综述。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吉鹏在科研上崭露头角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将大量休息时间用于做实验。有时,深夜做完实验后,他还要回寝室继续整理资料。渐渐地,李吉鹏学会了与孤独为伍,一次次的“从头再来”,让他收获了成功。

  “创新源于勤奋,医学生的创新,往往就是对已有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这是李吉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科创的道路上,他始终认为应该及早投入,即使是失败了也没关系,至少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白科创是怎么回事。

  编写属于自己的教科书

  近年来,李吉鹏对传统手术器材椎间融合器、临床约束带、手术拉钩等产品均进行了改进,融入了自己的优化理念。以前,李吉鹏只知道与书本打交道,而现在的他却游走于博士、教师、试剂公司推销员、研究所工作人员、医生、实验室管理人员、生产车间工人之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他的能力得到了提升。2013年3月,他和团队成员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所研究的项目荣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还有1项在申请国家专利。

  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负责人,李吉鹏参加了大大小小上百个学术会议,通过与学者的交流,为自己的研究增添灵感。作为科研团队的负责人,李吉鹏不但自己在科研方面努力钻研,还组织同学做各种调研,以此激发大家对科研的兴趣。他带领同伴们一同完成了“上海市高中生腰背痛影响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又一次让他获得了登上SCI杂志的机会。

  通过长时间的调研以及对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梳理,李吉鹏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带领同学们编写一本属于自己的教科书。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为了学术而废寝忘食的小伙子。

  从2012年11月至今,李吉鹏作为主要负责人策划编撰《活体表面解剖学》一书,团队所有人都在努力完成这本书,希望把这本书捐献给贫困山区立志从医的学子们,为医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一点贡献。

  始终怀揣“公益心”

  爱无疆,爱无界。2012年的夏天,李吉鹏和同伴们一起策划组织班级同学前往山东省临沂县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并在当地组织了义诊活动,为乡亲们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他们并没有坐在卫生所等待乡亲们上门看病,而是分成多个小组,挨家挨户地走进乡亲们的家里,嘘寒问暖,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帮助。

  乡亲们的淳朴热情深深感染了李吉鹏,一位老乡还特地送了一袋土特产给他们,这让李吉鹏觉得爱心无价。经过此次义诊,李吉鹏也对当今医患关系做出反思。他说:“当我们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关心呵护他们时,患者也会向我们展现出最大的信任。只有多换位思考,才能获得更多的理解。”

  在日常学习之余,李吉鹏还参与了普陀区人民医院的临终关怀活动。“一个人对死亡是无能为力的,但爱会让他们笑着面对,温暖地离开。”李吉鹏说。

 

  原文链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6-04/20/content_37724.htm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欧洲杯竞猜平台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