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从塞纳河回到黄浦江:那些年,二医法文班教我的那些事
2016-10-23 浏览( 来源:上观新闻 
 撰稿:黄杨子
 摄影:

  谈及“法文班”,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精英班”的名号。这个班级里,走出过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郑民华等诸多业内大牛,在国内医学界成为领跑者,同时,也有不少毕业生们怀着一股闯劲,走出国门打拼事业。

  暴雨里,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迎来了一批远行归家的游子,共同为他们的大家庭——临床医学86届(80级)法文班庆祝30周岁生日。

 

  申城昨日暴雨。然而欧洲杯竞猜平台“欢迎回家”的露天招牌下,却依旧有三两人群在驻足合照。这里迎来了一批远行归家的游子,共同为他们的大家庭——临床医学86届(80级)法文班庆祝30周岁生日。

  法文班校友代表合影。

 

  谈及“法文班”,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精英班”的名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曾为大家开班授法语课,课堂上听不到一句中文;专业课程由龚兰生、董德长、唐振铎等大家汇集中法两国科研情况,量身定做使用独家教材。这个班级里,走出过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郑民华等诸多业内大牛,在国内医学界成为领跑者,同时,也有不少毕业生们怀着一股闯劲,走出国门打拼事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日特邀80级、81级几位在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地从医的毕业生,听他们讲述那些年、那些事。

 

  掌握一门叫做法语的工具

  81级毕业生鲁勤是法国巴黎公立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医生、博士生导师。今年,是她在法国做医生的第25年。谈话间,这位优雅而自信的女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感谢法文班,是它让我拥有了打开世界的钥匙。”

  每年,法文班的生源由在高考中英语出类拔萃的30余名学子组成,1981年,鲁勤凭优异成绩脱颖而出,加入32人的大家庭,这群都来自于上海的学子从此开始了一同生活、一同学习的青春岁月。

  谈及选择法文班的初衷,鲁勤说,这还得归功于著名翻译家祝庆英的一番话,“大学之前她是我的英文老师。祝老师一直告诉我,外语是一门工具,但不能作为职业。”当时,将二医大作为志愿、将医学作为梦想的鲁勤也正是在祝庆英的介绍下了解到法文班,“已经掌握了英语这门外语,如果能再学会法语,将极大地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与机会。”

  法文班的成立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医学生尚没有太多出国了解国际医疗发展的渠道。然而在法文班里,第一年的语言学习过后,此后5年间就是全法语教学,最大限度让学生们与国际接轨。毕业后,在仁济工作的她考虑到国内重症监护领域发展的局限性,于1991年自费前往法国攻读博士且工作,实现了最初的梦想。“正是有了法文班的基础,才让我得以快速融入法国的环境,成为院内唯一一名中国医生。”鲁勤说,“感谢二医、感谢法文班的老师同学,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

  法文班毕业生郑民华教授做主旨演讲。

 

  用勤勉才能换来游刃有余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公立医院神经内科,来自81级法文班的毕业生吴颖也刚刚度过在魁北克省工作生活的第20年。90年代初,与同班同学鲁勤一样,他选择了前往巴黎进行深造,4年后到加拿大重新从住院医生开始,并考取了专科医生执照。如今,他也是魁北克省唯一一名中国医生。

  众所周知,魁北克省是北美地区的法国文化中心,官方语言为法语。吴颖说,正是在法文班打下的基础让他在加拿大的生活游刃有余。“我还记得读书的时候是全法语教学,后来无论在法国还是加拿大,我都能比较快速地融入当地教学课程,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也能与患者进行沟通。”

  吴颖回忆起读书的岁月,不由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感慨起来,“当年的条件比较差,广播电台里几乎没有和法语相关的内容,大家就靠听磁带反复阅读、朗诵,下课了也带回宿舍去听。”也正是这样一份勤勉,让法文班学子们快速成长起来。在巴黎求学期间,吴颖曾以第一的成绩拿到奖学金,如今在蒙特利尔,他也同时进行着临床与科研工作,毫不怠慢。

  与老同学见面后,是否也会比较中外医疗情况的不同?吴颖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介绍,“就拿神经内科来说,在国内,医生每天看诊人数是国外的几倍、十几倍,所以留给每位患者的时间的确不算太多。在加拿大,明显患者数量少,相对而言看得就更细致,从鉴别体检到诊断都由医生负责。”他说,“国情不同导致就医情况不同,但如今国内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有了飞跃,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站上世界舞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再次前来为学生们“授课”。

 

  让法兰西文化融入血脉

  作为校友代表发言的80级何慈江可谓是法文班的“元老级”校友,首届26人的大家庭里,如今有16人在国外工作生活。何慈江也是其中一位,在留法5年后,选择美国作为安家之所,现为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肾内科医生。

  在他的印象里,“聪明”“调皮”是班级的关键词,“一群小年轻在一起,调皮捣蛋的事情当年没少做,但对于学习,大家都是很上心的。”

  比起仍在法语区生活的同学们,当年的法文班学习如今又带给何慈江哪些不同的意义呢?他想了想说,“其实除了学习法语,法国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可能更大。”他回忆起当初的课程,“和专门学外语的同学一样,我们也有文学课,巴尔扎克、莫泊桑等文豪笔下浪漫、文艺或神秘的世界让我很憧憬。”在著名翻译家、法语教授顾梅圣的课堂上,法国文化的种子在当时的青年心中生了根。何慈江悄悄透露,“不瞒你说,虽然我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但还是最喜欢吃法国菜。”

  何慈江说,回望过往发现,当年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日后工作学习的“功底”。“许多人总觉得,读的书、学的知识好像在生活中用不到,但其实它已经深深融入了你的血脉。”据介绍,如今他的同窗们,除了活跃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之外,也有不少从事了翻译工作,“从青春到壮年,我们各自有了不同的经历与精彩。但我们有共同的名称,‘我与别人不一样,我和你一样,我来自法文班!’”

 

  原文链接:http://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34360&time=147721860335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欧洲杯竞猜平台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