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12b3320819.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12b3320820.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2273320812.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2273320831.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7f83320835.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7f83320811.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63d3320878.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63d3320817.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4d03320871.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12b3320819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12b3320820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2273320812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2273320831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7f83320835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7f83320811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63d3320878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63d3320817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303/x_4d03320871_s.jpg
2013-03-22 浏览(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党委宣传部 文/王玉珏;图/缪青 
 撰稿:宣传部测试
 摄影:
 

  2008年,一位年轻的女医生从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毕业,在懿德楼前拍下了她的博士学位照。2010年,她背起行囊、远赴美国,在哈佛欧洲杯竞猜平台麻省眼耳医院担任专科医师。之后的两年间,在诊治疾病之外,她在中国和美国做着一件非常特别的事——走出医院、走到患者家庭,了解他们的病痛和人生故事。她陆续采访了近300位中美患者、医者,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在疾病的漩涡中奋力抗争、依旧笑迎生活的人们,也用心见证着那些在生命的不幸前紧密相依的人们,这些感动,汇集成了《生之愉悦》这本书。

  3月19日晚,这位女医生带着她用爱书写的故事回到欧洲杯竞猜平台,作客“优才讲坛”。这是她再一次走进二楼大礼堂,所不同的是,这次迎接她的是300多位学弟学妹,正怀着渴求与期盼,等待着她以《医学与心理正能量》为题,分享来自职业生涯的那些故事与收获。

  她是许琳,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同时担任着欧洲杯竞猜平台科研院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一职。

  五年后重拾  学医最初的理由

  从交大欧洲杯竞猜平台毕业五年,成长的机缘似锦如夏。

  “很多女生都是治愈系的,都有天生为别人疗伤的天性。”当主持人开场后问及“为什么选择学医”时,许琳如是说道。受到同为医生的母亲的感染,让她选择医学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她说,她也像许多学长一样,喜欢“拯救与建设”;她亦感激,成为医生,以医学这项特别的技能与艺术,服务人类。医学没有国界、不分性别、不论贫富,服务生命是她所坚守的唯一使命。

  每一名医生的成长都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见证无数生老病死,有太多的悲伤与苦楚,要保持最初的激情与梦想,确实言之易、行之难。然而许琳却有她的一套应对法则——放下自己。

  就如写作《生之愉悦》之初,她从没想过会收获什么,只是心底的那份使命感敦促着她挤出休息时间去拜访、去交流、去记录,结果却让她收获良多。在这个充满“我”的世界里,有时完全“不利己”地去做一些事情,身边会就聚集起许许多多美好的人,许琳分享道,他们的信任、友谊和关怀,他们带来的思索、领悟与感慨弥足珍贵。诚然,当不同的人性呈现在面前,可能会让我们伤心、失望;但请不要忘记身边的美好:同事递上的一杯暖茶、病人一次乘梯时的谦让,都可以成为继续加油的理由。

  冷静而理性的外表,也许让医生无暇或习惯性地不去表达,但不能阻挡医生去感知,将生命的点滴感动记住,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鼓舞自己前行。

  异乡中体验  至高人文情怀

  她在美国14个月,一直在寻觅“冰山一角”下的点点滴滴。

  谈及留学经历,许琳为医学生们展示了一张张她在美国的珍贵照片:粉红丝带健步走活动中欢乐的患者家庭、艾滋病慈善晚宴上年仅16岁的志愿者、帕金斯盲校晚会上和老师手指推送“观看”表演的病童……在许琳的带领下,用“爱”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幅幅照片,竟美得仿佛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

  医疗公益活动,国内并非没有。仅以粉红丝带来说,国内的活动大都停留在美丽的明星海报与粉色领巾的宣传,真正回归病人与她们的家庭却少之又少。在许琳看来,医学应该走出医院、走进公共卫生、走进千家万户:“当大家都有了医学的知识,就能以理智的情感,去看待神医的怪谈;就能悲悯的情怀,去理解疾病的无奈;就能以崭新的视角,去审视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漠视、歧视终可解决。”

  工作在麻省眼耳医院,她从上午7:15第一位预约病人到下午5:30最后一位预约病人,也是同样的忙碌。但仅靠与病人在诊室里交谈的些许时间,永远无法了解他们诊室之外的生活,所以,当许琳第一次见到多重残疾的米尔、还有她的妈妈玛丽亚时,当她看到这位妈妈开朗乐观的笑容,还有始终挂在嘴上的对女儿的称赞时,她萌生了走入病人生活的念头。虽然这个决定让她付出了两年的辛苦,但她总说自己获得的更多,是这些“朋友们”将爱带回她的生活,让她的心灵从“脱水干面包”丰满得犹如“法式面包圈”。

  许琳至今仍和许多病人保持着联系,当她最近一次访美的时候,不少病人甚至冒着大雪、不远千里开车来看她。医疗沟通,在“爱”的指引下,好像看起来并不是很难。

  叩问心灵  传递正能量

  她是医生,却用记者的眼光、作家的笔触捕捉着患者的“美丽心灵”。

  和妻子举案齐眉的盲人教育家徐白仑,乳腺癌在身却更加珍爱生命的玛丽莲,感染艾滋30年依旧乐观豁达的约瑟夫……许琳向医学生们讲述了她在书中记录下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几度哽咽。

  她说,疾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伤痛或经济的负担,更是那种对一切的失控感和生活轨迹的突然转变。但每一个她遇到的病人、或是他们的家人,都用深沉的爱,在疾病的龙卷风中紧密相依、坚强生活,他们甚至站出来,向政府呼吁、通过非政府组织帮助或自发组织活动,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争取健康的机会。这份爱教会她享受生之愉悦,也希望能传递给大家,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讲坛最后,许琳老师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给了所有医学生们三条珍贵的寄语:首先,阅读、阅读、再阅读,用更长篇的作品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第二,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第三,保持热情,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爱情。“也许我今天给不了你们什么,但我希望我能帮你找寻些什么。”她用这句话为讲坛作结,而她留下的爱,将医学与心理的“正能量”传送到了每一位医学生的心口。

  讲坛结束后,50位医学生经由前期易班平台上的报名和抽奖,从98位参与者中幸运地脱颖而出,获得许老师赠送的《生之愉悦》一书。不少人纷纷上台请许老师为她们签名、留言,礼堂内的热烈气氛,久久不散。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欧洲杯竞猜平台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