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研?课题怎样开始?研究生这几年我该如何度过,毕业后是选择做博后还是离开科研领域?生物博士的出路在哪里……
受健康所研究生会邀请, 1月14日下午,时玉舫研究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
“出生在充满梦想的时代,生长在朴实的沂蒙山区”,时老师的开场白简单却充满对家乡的赞誉。谈到学生时代,时老师总是心怀感恩。虽然中小学都在文革期间就读,时老师丝毫没有埋怨,只说自己幸运的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大学生,又获得了宝贵的出国留学机会。时老师坦言,一路走来,都是被这些机遇选择了,但这些幸运背后的努力和汗水,大家可以想象。
现代免疫学开端于1983年TCR的发现,时老师正是这个时候选择进入了免疫学领域,亲自经历了免疫学发展的大事件,并成为研究激活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第一人。之后,时老师以免疫学家的视野进入干细胞研究,开创一些再生医学的理论,正致力于推动干细胞免疫的临床转化。
时老师也许是看出了大家对生物科研未来的担忧,开篇就提出了生物医学的新机遇,包括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国家支持力度增大,科研队伍增强,中国生物医学科研的国际地位受到重视等等。而且我国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医学、农业、环境,随着各种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军事甚至社会、法律和伦理等等都离不开生物医学科学。与应用的多样化相伴随,生物医学科研的发展也逐渐向跨学科大课题发展,由此,时老师劝导同学们不能局限在自己所做的课题上,而应该开阔眼界,广泛阅读,建立起完备而扎实的知识体系。当然,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生活,时老师告诉同学们,要有精彩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而在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做最好的自己,为自己找到一个正确的定位。
了解到同学们时感困惑选择科学道路的理由?时老师以诙谐幽默的方式给出了答案——作为科学家,新的东西等待你去发现;最聪明的人和你共事;你的信誉永远是正增长,当然,前提是你不能撒谎。时老师笑着引用一个说法,科学家都不是富翁,但有时候能活得比富翁更富有。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呢?时老师也给同学们提出了要求——渊博的知识,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的眼界,都必不可少。时老师还特别提出在研究生期间,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交流和写作能力,这些自然是贯穿于研究生各个阶段的基本要素。
对于正愁着开题的低年级同学,时老师也为大家支招——选题贵在随心,而不是时下什么热做什么,当然,最重要的是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以得到导师最大的帮助。说起导师,时老师回忆起他当年研究生老师,感慨万千。
他从导师的角度告诉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让导师知道你在想什么,并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挑战导师的权威。对于实验数据,时老师特别提醒同学们,对于实验数据,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想法。
高年级的同学们更关心的则是在实验做好之后,如何能将自己辛苦做出的结果发表。时老师首先提出,写文章不是大量数据的堆积,也不必按做实验的时间顺序,而要像讲故事一样,逻辑通顺,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作为资深的审稿者和杂志主编和编审,时老师既理解同学们对审稿者的抱怨,但也告诉大家其实审稿系统还是相当公平的,而绝大多数审稿者也是希望能提供帮助,所以抱怨过后,冷静地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文章发表,时老师希望大家尽力写出最好的文章,发表到尽可能好的杂志,因为一篇好文章在我们科研道路上起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时老师一再叮嘱同学们,文章发表后,如果手上有一个好的课题,其实不必着急毕业,能有一个好的高产科研方向,并非唾手可得。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时老师也给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最后,时老师也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问时老师一路走来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时老师笑着说一直都是被选择,一直都很幸运,但有一个选择是自己做的,就是当时研究生读完几乎快能拿到博士学位了,毅然决然放弃学位重新注册研究生,由此进入了免疫学领域。又有同学问,如何有这么大勇气放弃马上能拿到的学位,时老师只有一句简单的回答——我喜欢免疫!这,也许就是科研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