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午,“午间Seminar”第十七期在图书馆一楼中庭会议室如期举行。“呼吸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团队首席教师黄莺携团队骨干教师张帆、胡优敏,教学秘书韩玉慧与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等20余名同学对基础阶段呼吸系统整合课程的教学理念、特色与内容、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交医易班-优才工作站杨硕瑶同学主持了本次活动。 作为八大器官系统教学内容之一,黄老师指出:呼吸系统整合式课程在传统医学教育“医学基础课”阶段开展,它是以呼吸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核心,融合相关的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内容。教学中注重形态与功能相结合、正常与病变相鉴别、侧重基础、早期接触临床等特点,为之后的临床医学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与其他器官系统课程不同的是,呼吸系统课程的诊断学内容涉及一些特殊的检测手段,如肺功能检测和胸部的体格检查等,在基础学习阶段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肺功能监测指标、影像变化特点,以及基本的临床技能,后者主要通过临床见习学习。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黄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中注重三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归纳总结前后知识点、并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以呼吸系统的一类常见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为例,可以通过对患者的阳性症状和体征的深入分析,解析其气道和肺组织的结构损伤、病变发生机制以及功能异常在发病学中的意义,并结合影像、肺功能和体格检查等系统学习COPD发生的原因、机制、诊断等内容,从而有助于对这类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三是通过PBL的教学过程,学会对呼吸系统知识的灵活应用。 张帆老师和胡优敏老师更是现场解答了同学们在呼吸系统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点。张老师从病理学的角度解释了肺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胡老师从生理学的角度帮助同学们理解浅快呼吸和深慢呼吸与肺的顺应性、气道阻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老师们耐心的解答、生动的演示,加深了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引导并拓展了同学们对于呼吸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机制以及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临床的应用。 活动的最后,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作为医学生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将自己兴趣慢慢转化成今后的科研或临床的发展方向,并不断为之努力,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行,寄语同学们“学海无涯,努力前行”。本期赠书是《West呼吸生理学精要》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原版英文教材:呼吸系统(第2版)》分别被15临八的两名同学幸运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