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811/x_6985080764.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811/x_6fd5080739.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811/x_f285080721.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811/x_f285080716.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811/x_6985080764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811/x_6fd5080739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811/x_f285080721_s.jpg http:/_mediafile/files/105166/1811/x_f285080716_s.jpg 1 2 3 4
2018-11-08 浏览( 来源: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 
 撰稿:黄怡洋、陈燕
 摄影:缪青
 

  11月2日中午,图书馆一楼班导师活动中心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午间Seminar”活动,“分子细胞与组织”整合课程教学团队首席教师易静携团队骨干教师杨洁、伍静文与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近二十名同学对分子细胞与组织系统整合课程的教与学、医学生科研能力素养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易班-优才工作站的黄怡洋同学主持了本次活动。

  《分子细胞与组织》整合课程以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为主干,整合了分子生物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的相关内容。同学们首先对这种涉及多门传统课程的整合方式,教师如何解决讲课广度和深度的矛盾,而学生如何解决学习知识点繁杂、无法学透、学深的不足充满了好奇。易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她指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每一个内容和知识点都有自己的侧重方向,且是比较深入而细碎的,但是这种讲课方式过于注重细节,且信息量的过大、过深对于处于本科学习阶段、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的同学们来说并不合适。分子细胞与组织整合课程的目标就是为医学生搭建一个知识框架,认识人体组织和生理活动的分子细胞基础,去繁从简,在理解细胞共性的基础上,训练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最终培养自我认知实践、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她强调,学科知识永无止境,为师之道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对学生而言将是终生受益的。

  大二阶段的同学们正面临着即将开始的大创、RBL选题、选导师的困扰,老师们也给同学们做了详尽的解答。在选择带教导师的问题上,杨老师和伍老师都表示同学们不用太过焦虑、纠结于选择哪位老师或者怎样才能被老师选中,因为大部分的老师都是非常愿意接受同学们的申请。同学们在选题上可以通过欧洲杯竞猜平台的导师网站事先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内容,再和导师沟通后,最终确定研究的具体方向。易老师也强调,大创和RBL都是培养本科生接受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未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探讨,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见解、论文答辩等基础训练,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在科研探索的过程中,切忌虎头蛇尾,不能因为几次的失败而失去对科研的热情,甚至中途放弃。她建议同学们,一要善于时间规划,协调好日常课程和实验安排;二是合理评估自身所长,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每个人都能以所擅长的方向,优势互补,从而完成课题。

  谈到同学们喜爱的以细胞拟人为主题的动漫作品《工作细胞》,易老师也以拟人方式解释了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线粒体据说是很久以前潜入原始真核细胞的一个细菌,渐渐地成为控制我们细胞的一个内部分子,生和死都由它控制。说它是坏人吧,它为我们的细胞提供能量,让我们在有氧的地球上以最大效益利用氧气来实现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说它是好人吧,它又不时触发细胞死亡,让我们的细胞死去。而这种死亡可能是牺牲局部保全整体。所以线粒体就这样和我们的细胞生死相依,难以用好坏去定义。这也像社会中的人,难以用好坏去分类一样。有趣的拟人手段,又富含人生哲理,令现场同学陷入沉思。

  一个小时的“午间Seminar”,在同学与老师热烈的交流中悄然而逝。最后,易老师寄语同学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投入行动,不负青春。”期待同学付诸行动,早日实现梦想。

  本期赠书《宽容》和《你不是病人:来自癌症哲学门诊的处方笺》两本人文相关书籍被17临八的同学幸运获得。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欧洲杯竞猜平台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