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以来,新华临床欧洲杯竞猜平台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习王振义院士先进事迹的活动。同学们以班级、团支部或党小组等为单位,纷纷开展学习活动。其中,依托“易班”平台开展的网络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引起良好反响。
200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四大班以及2008级营养班同学分别在“易班”话题区发主题贴《大爱仁心,投身医学——让我们向王振义院士学习!》和《关于学习王振义教授的心得》,班级同学积极回复帖子参与讨论,不仅表达了对王振义院士的崇敬和仰慕之情,还结合医学生的身份,讨论如何从我做起,把王振义院士敬业奉献的高尚医德和精神发扬光大,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易班”公共社区的“大学时代”版块,同学们通过发帖《我们正在向王振义院士学习,谈谈你的感想吧~》进行宣传,得到外班及外校同学的响应和回帖,让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了解到医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
易班(E-CLASS)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是非商业性的公益网站。在“易班”上,同学们不仅可以共享学习资源,而且可以开展交流讨论、组织网上主题活动。由于医学生后期有一年的临床实习,班级集中开展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通过“易班”这个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此进行网络互动和交流,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引申到网络上,为开辟新的第二课堂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附:0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四大班“易班”学习王振义院士帖子内容汇总帖子链接:http://www.21campus.cn/eclass/showtopic.php?eclass_id=9480&area=9480&aid=1026697
帖子内容:
冀全博
我先抛砖引玉,贴一些学习材料。(略)
李燕
更多介绍请参见王振义院士专题网http://topics.sjtu.edu.cn/newsnet/wzy.php
希望大家结合自己医学生身份,谈谈如何从我做起、向王振义院士学习。
唐仕杰
王振义院士这次有幸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不仅是学院,学校的光荣,更是APL患者们的共同心声。王院士所研究出的使用全反式维甲酸配合砷剂的细胞诱导分化凋亡方案,为全世界的APL带来了福音和继续健康快乐地生活的希望。
王振义院士的成功贵在坚持不懈的细心。有闻王院士查房的时候,都是亲力亲为地接触病人,绝不是只靠一张嘴巴问。一位年轻医生曾经在问病史的时候,问到病人饭吃得好不好,病人说好。可是王院士就补充问病人具体吃什么,怎么吃。然后就发现病人是一位素食主义者,缺乏维生素B12。这多问几句,结果就不同。这种细致和执着,离不开对病人发自内心的爱。
如若学习的根本目标是“饮水思源”式地回报社会,那么学习医学的根本立足点就是“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地为治疗病人疾患而努力。从实习的角度,应当从今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仅仅是为了病人实质的疾病,同时也要给予心灵上的安慰,让他们身心全部得到解脱,更助于尽早康复,也能化解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遗患矛盾。
洪怡清
医学的发展道路上,临床医学第一战线和基础医学研究相辅相成。王振义教授和他的研究组,知难而进,努力求索,才得以开辟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这一新途径。作为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生,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渴求真知的探索精神,精勤地学习,也要好好珍惜临床实践的机会,关爱患者。
方肖燕
看到王振义院士的生平只想说多么精彩的一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在做好了自己临床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将剩余的精力用于科研,为更多的患者创造希望,而且不论在科研还是临床,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他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医疗人才,是在是为中国的医疗界鞠躬尽瘁。
鲍一
王振义前辈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临床一线,关心病人,想病人之所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潜心研究白血病中非常凶险的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创建了诱导分化学说。为许许多多的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王振义院士在最初创建这个理论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工作,继续发展完善这个理论,优化化疗方案。他的诱导分化学说肯定不是突发奇想创建的,肯定是在无数临床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思考、试验的结果。这种不断积累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沈璐
王振义院士的成功在于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他总是在临床观察中不断提出新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提出,他就会思考解决之道。他发现问题,深入观察,积极思考,为病人解决疾苦,造就崇高医术医德的积累历程。作为学生我们现在最实际的工作,便是坚持努力刻苦的学习,学习基础学科,学习医学的基础,学习最新的医学发展方向,在掌握了基础之后,灵活运用于实践,与临床相结合,同时,学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我们踏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一片试验田,在其中体会如何面对顺境与逆境,理解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来适应这一世界,这一社会。
花芸
王振义院士的成功在于善于思考、勇于发现、乐于钻研。想象力是成功的源头,要突发奇想,要大胆“妄想”;而行动是实现梦想的加速器,要敢为人先,要敢为人所不敢为。不是所有河流都是顺流,不是所有道路都很宽敞,在逆境中不放弃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但起码不会回到起始点。大胆的创新加上坚持不懈的实践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医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改变人类命运的大师。
在我们的基础学习和临床实习中,也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去解决问题。今天的失败是明天的成功,今天的挫折是明天的成就。临床学习是一个自我锻炼的机会,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让知识作出回报,让知识富于实践,让实践变成经验,让经验变成知识的一个轮回。带着慧眼去寻找,为梦想插上翅膀,你就能飞往天堂。
刘传斌
王振义院士从医数十载,治病救人,积极搞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当前的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医疗环境也不是很理想,更需要我们禁得住诱惑,抵挡的住寂寞,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做好一名合格的实习医生,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林超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不因毫无建树而灰心丧气,不因功成名就而固步自封.王振义院士始终将病人摆在首位,时刻思考着拯救病人于水火,因而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自己的科研道路,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从而创建了诱导分化学说。很多人总说没时间做科研,其实科研就在身边。
陆吴懿
我们敬爱的王院士绝对是个“伯乐”,不论是对于陈竺、陈塞娟,还是对于全反式维甲酸来说。是他,将两个医学门外汉培养成了院士、卫生部长;也是他,将原本“毫无用处”的工业原料变成了M3患者人见人爱的救命稻草。他那善于发现的敏锐目光值得我们每个学习!
传说中他自学成才,讲得一口流利的英文,这值得我们这些从小学开始就学英文却依然只会用英语单词和手势和洋人交流的祖国的花朵们好好学习,更应该让中国的英语教育好好反思下!
又闻王老生平淡泊名利,发表论文时经常把学生的名字写在自己的前面,他的这种高风亮节也感染了徒弟陈竺,并经由徒孙陈国强院长带带相传,若此星星之火能在中国熊熊燃烧呈燎原之势,则中国未来的学术环境必将一片光明!
说到王老为人类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却仍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原因么,那就不得不提王老那伟大的爱国情怀了,众所周知,诺贝尔奖组委会早已沦落为西方势力的傀儡,数次将和平奖授予反政府头目。王老富贵不能淫,坚决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所以。。。(此处略去N个字)
总之,王老的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值得我们一辈子好好学习~
戴晓蓓
作为一名医学生,成为像王振义院士这样有成就的大医学家无疑是一个很遥远也很令人憧憬的理想。无数的头衔,论文,荣誉看得人眼花缭乱,然而可以想象得出每一个条目背后有着老先生怎样的付出,个中辛苦、失败和挫折、困难,这些成功背后的故事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了解、学习的。我想若干年以后,也许我们中间会出现比王振义院士更优秀更有成就的人,未来的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从今天开始努力也还不晚。与君共勉。
周达
通过学习了解王老师的生平种种,我从内心感到王振义教授不愧为一名好医生,一名好老师,一名好科研者......身份众多的他从来没有被这一声声赞扬、一次次奖励所迷惑;他不骄不躁、不紧不慢,和谐的处理身边的每件事;他认为自己必须先做好一名医生,一切都只为病人,脱离了这就什么都是无用功;如今王老师还坚持在自己的临床岗位上,为那些病人带去关怀、带去希望;王教授曾说过“两个不断”:不断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学习、钻研和思考。这“两个不断”也许该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必须谨记的;
作为现在的我们,也许还没到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在实习岗位上每件小事开始做起,学习王老师敢于创新,勇攀医学科学高峰的顽强拼搏精神;学习他坚持真理的务实学风;学习王老师弘扬学术正气,严谨求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学习他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陆一一
我们要学习他坚持真理、尊重规律的务实学风。弘扬学术正气,严谨求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坚持科研质量,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
他对于医学科学前沿探索的执著、坚定和勇气令人钦佩,他的努力和坚守使他收获了为绝症病人带来新生希望的金钥匙。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徐鑫
王振义,应该是所有医学界人士或者说是社会各界人士所仰望的巨人,名字也不失霸气,请允许我的无知,我没见照片更没见过真人,但是我真的想象不出那种光芒四射的形象,脑海中有的只是一位在病房与病人亲切交谈的医务工作者,一位对学生细心指导的教育者,一位在实验室无怨无悔默默工作的研究员。但是他的医学成就他的荣誉奖项却足以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创建肿瘤诱导分化治疗新理论、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那么成功的背后是什么?陈赛娟说了,要“耐得住寂寞”、要“严谨”,“科研无止境,要追求卓越”;戴戎说了“没有创新的思维、不借助多学科的融合,我们会与许多东西失之交臂。搞科研,勤奋是基本要求,但创新意识是第一要义,否则很可能只是在不断重复别人的工作。”他们的话也许就揭示了成功背后的秘密。医学是以科学的知识与技术探索生命的奥秘,维护健康之完美,挽救生命于危难。这是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需要严谨勤奋的态度,不断求真与创新,但又要有忍耐力毅力。学医路漫漫,不想在低处被人俯视甚至有的只是忽视,那么就在平地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去开发和升华,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踏上那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孙敏敏
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王振义院士的医学成就大家有目共睹,除此之外,他崇高的医德同样让人可钦可佩,他的为人、思想、言行给我们留下了不可或缺的记忆,特别是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神将牵引着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一生!
雷一慧
对于我们这些医学生而言,王振义院士的为医,为师,为人,为学令人感动。或许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学习,偶尔也需要停下来思考,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有的放矢地准备,从身边做起。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今后将要面临环境、就业压力的困扰。而这与王振义院士用良好心态克服在科研中的困难是相通的。医学生的职业是关系到生命的崇高职业,因此我认为责任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而王振义院士的科研、学习、勇气、责任心和奉献,需要我们坚持下去,长期学习,而学到的这种精神将会是终生适用的。
贾潇天
对于我们医学生而言,王振义院士的为医,为师,为学,为人令人感动。或许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学习,偶尔也需要停下来思考,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有所准备,从自身做起。对我们而言,今后将要面临环境、就业压力的困扰。而这与王振义院士用良好心态克服在科研中的困难是相通的。医学生的职业是关系到生命的崇高职业,因此责任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而王振义院士的精神,需要我们坚持学习。
王晓耘
勤奋、毅力、进取心、对科学的执着,王振义院士的一生集中了太多的优点,而我所看到的是积累的过程。其实不独王院士,任何一名好医生都是“积累”这2个字的最好诠释,所差者只在积累的多寡。积水成溪,拥有了丰腴的知识储备能够治病救人,成为良医;聚溪成川者又更进一步,能带动一门学科、一个科室的兴起;而一旦百川汇成了汪洋的大海,便如王院士这般,终于完成了哲学上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重新定义了人类对于肿瘤治疗的认识范畴。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必然不能拷贝前辈的辉煌之路,但我们可以学习的却是他们的累积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希望在这条漫长道路的最后能看到累累硕果。
杨飘
王振义院士得到了最高科技奖,这是对他他这么多年来兢兢业业的肯定,当然还要加上机遇的。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让别人发现你的闪光点,才能把握住机会。
全反式维甲酸第一次在临床上的应用告诉我们,作为将来的医生,现在的医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医者为人民的责任之心,还要有敢于拼搏奋斗的勇气。
“每天查房都是对我们的一次开卷考试”,王振义院士80高龄依然坚持每天学习,我们又怎么能轻易地放任自我呢,所以从身边做起,我们应该在实习生活中更努力地去充实自己的头脑,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谷裕
从王振义院士的身上我看到了四个字:大医精诚。博学、精进、仁爱、无私…太多的品质集于一身,这就是大师的风采。听闻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全反式维甲酸成功使第一例APL病人得到缓解时,面对前来祝贺的人们,王院士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不要祝贺,这只是我运气好罢了…虽然有数不胜数的名誉头衔笼罩,他依然保留着一个医生,一个学者,一个老师应有的心态,淡泊名利,不骄不躁,每周亲自查房,每天坚持学习,并为培养新的人才鞠躬尽瘁。
在学习了王院士的事迹之后,我突然想到了进临床欧洲杯竞猜平台第一天,全老师引用裘老的教育我们的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向王院士学习的座右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尤其在刚刚踏上实习岗位时,在基础学习与临床工作的过渡时期,我们更应该抓紧每一分钟,充分利用现有机会,积极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医德医风,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合格的学者不懈准备!
陈超
有人曾问王振义教授,促使他做出如此多建树的原因是什么?王老说,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使命。世界上没有哪个职业像医生这样离生死这么近。患者的生命重于泰山。拯救一个个原本鲜活却濒临凋亡的生命是他投身研究的原动力。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成就了王振义教授的一项项研究成果,救活了无数徘徊于死亡线上的生命。对医学的热忱,对研究的痴迷,正是我们学医之人需要的。医路漫漫,无穷无尽,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与创新。
一个好的医者,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与能力,更要有一种博爱精神。王振义教授在几十年行医中,对待患者无微不至,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亲人般。王老说过,一个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最大的动力就是为病人服务。所谓医者父母心,就是如此。实习中,经常看到不少医生对患者态度很不耐心,询问也不仔细,甚至跟患者吵架,即使患者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医生,这种行为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这种博爱也是我们需要必备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大医至爱。王振义,以他深如江海的仁爱之心,驱散病魔肆虐的黑暗,让患者看到一片光亮。
李超
科室中偶见文汇报一张,擎起一瞥:王振义“反式”人生,那次“医学人生”讲座中儒雅而又不失风趣老者形象又跃然眼前:一位学者毕生最大的成就并不完全体现于事业的辉煌,跟在于能够让自己所拼搏一生的事业后继有人。举手投足之间,师表尽显,斯文使然,同样,也正是这样高尚的无私与坚持,造就了其继承人——陈竺、周光飚这样的学术先锋。倾心细读,这样一段话使我驻足: 87岁的王振义原本每周都会查房,但前些日子他暂停了查房,各种社会活动接踵而来,王老说:“如果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查房,不能全面了解病人的各种情况,那就不能诊断,不能治病,否则对不住病人。”很难想象一位耄耄老人事必躬亲,仔细询问每床病人的病史因果,并牵挂在心。这就印证了另外一段话:一个成熟的医学家,其成长历程首要是技术的不断学习和提升,科学技术的知识积累,通过学习,技术日益精进;而后便是道德的自我净化了。这便像那滚滚江河水,奔涌向前,流水不腐,要以敬畏、悲悯来固守道德底线,不断追求理想人格与优雅人生,或许唯有这样,方能被世人敬为良医大师。世事变化,当今我们所面对的境况更加纷繁复杂,但王老师也曾这样教育我们: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医生爱病人的心不能变。爱病人,才可能细心,发现那些隐藏很深的病症;爱病人,才可能耐心,听他们啰嗦病史;有了耐心,才可能静得下来,潜心钻研。对此,我只想以此结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康杰
王振义院士的成功,与其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是分不开的。身为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向王振义院士那样勤勤恳恳,真心为病人服务;在遇到难题时,要向王振义院士那样刻苦钻研,独辟蹊径,寻找解决之道。做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要向王振义院士那样耐得住实验的寂寞,顶得住工作的艰辛,看得到病人的痛苦,想得到问题的根源,攻得破医疗的难题。这应当作为我们今后漫长的道路上的目标。王振义院士就像那灯塔,永远为我们指引着正确的前进方向。
萧红燕
医生,在这个时代被赋予太多连医生自己也不能理解的东西,至少我现在不能给予自己以后的医学道路任何定义。既然选择了医学,选择了这份性命相托的责任,就好付出自己最大的责任。这几周在消化内科,好几个晚期胰腺癌的病人,膨隆的腹水已经压迫患者的心肺,但医生完全无计可施,哪怕是让这些可怜的人最后的日子走的舒服都不可以。王振义院士孜孜不倦的医学探索为血液病领域破了冰,这对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都是极大的鼓励,也带给了广大人民无限的期许和可能,王振义院士的事迹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他同样只是一名医生,我们实习以至以后工作的点点滴滴,何尝不是领用医生的名义。医学上还有太多的难题,需要后继者在先人的基础上带给世间福音。
黄海帆
“一个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最大的动力就是如何为病人服务。”王振义院士的医德医风是有目共睹的。王老师以身作则,反复强调,首先要治疗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和蔼,才能受到病人拥戴。也许中国的医生是清苦的,也许中国的医生不被理解,但正因有着老一辈专家的指引,使我们年轻的一代能够自重、自信、自强,恪守医生“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责。
陈珏旻
王振义院士从医数十载,治病救人,积极搞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他总是在临床观察中不断提出新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提出,他就会思考解决之道。他发现问题,深入观察,积极思考,为病人解决疾苦,造就崇高医术医德的积累历程。我们要学习他坚持真理、尊重规律的务实学风。弘扬学术正气,严谨求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坚持科研质量,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
王彬
王振义院士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坚持不懈。无论是研究之初条件艰苦时,抑或是结果初成名誉涌来时,王院士都坚持着自己攻克血液顽疾的信念,为之不断奋斗,最终达到事业的巅峰。每个想在医学上有所建树的医学生都应该坚定自己信念,也许现实的医疗环境、复杂的科研工作、周围的不解目光让前方的道路模糊不清,但是只要走下去,光明就在不远处。
陈思
王振义院士得到了最高科技奖,是他这么多年来用无数努力和汗水所换取。作为一名医学生,要取得他的成就,我感觉还好远好远。不过我相信好像他教导的那样,在学医之初就建立起强烈的事业心,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勤奋钻研,虚心学习,乐于助人,勤于思索。从工作中细细体会治病救人的乐趣和幸福,总有一天,我们也能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就。
王家亮
楼上已经有很多同学发表了很精彩、很深刻的学习心得。看得出很多同学对于我们这位学长、老前辈、中国医学界的骄傲仰慕、崇敬、向往。我仅从一点谈谈我个人的拙见。
说起王振义院士,我在进入二医学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当我有心学医的时候,我从我爸爸那里就听说很多二医名人大家的故事(爸爸也是二医校友),如邝安堃、张涤生、王振义等等。他告诉我一个好的医生,必须是一个有仁心有善心、基础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当他还在读大学的时候,王振义老师是那个时候的校长,兼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又是瑞金医院血液科医生,同时还给他们上组胚课。当我自己学习基础医学的时候,感叹怎么会有如此牛人精通那么多学科,是那么多专业的BOSS。自己进入临床之后,也不禁感叹血液内科专业性之强,由衷佩服王院士!可以说,也像很多同学所说的那样,王院士的丰富基础医学造诣才是他及他的团队所能获得临床成就的根本。
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广博的知识,无尽的学习劲头。从他身上,我知道要作为一名好医生,必须掌握尽可能的医学知识,而不能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每个知识点都是有用的,学习,是一辈子不停下脚步的!
鲁佳莹
王振义院士是我国血栓和止血专业的开创者、杰出的医学科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在白血病、恶性血液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国际上转换医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王振义院士成功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近似于良性细胞的白血病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肿瘤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在如今越来越重视科研的大趋势下,我们更应该向王振义教授学习,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在基础医学领域取得一些新发现,将基础和临床更紧密的接合,为身患恶性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
汤玮晶
自古以来,行医都被称为仁术。任何一个人们广为传颂的好医生,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他们都是视病人为亲人,真心实意地为病人着想。责任感和医术,是一个好医生飞翔的双翼。作为医学生的我们,除了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有着一颗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的仁心。在实习中要克服惰性,勤学好问,关爱病人,让我们一起努力!
吴宇辰
经过对王振义教授的初步了解,个人认为,尤其值得我们医学生学习的正是那种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对学术创新的刻苦钻研。对病人的关心正是医者仁心的体现,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医患纠纷王振义教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其实简单的关照与关心足以化解一切危机,哪怕只是一个微笑,或是单纯的问候等等,回想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大部分纠纷的起始不正是对病人的忽视上么。而对学术的钻研,则是当前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现在虽离我们相距甚远,但我认为应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起,有了坚实的根基,才能筑起宏伟的事业。另外,窃以为当前的医学教育依旧摆脱不了灌注式的死板,因此我们应主动思考,并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对医学以外的其他专业也可浅尝辄止......总而言之,王振义教授的成就绝非一朝一夕铸成的,我们理应向他学习。
喻健
观看了王振义院士的采访,了解了他的生平后,我收获了很多,什么是义满天下,什么是淡泊名利,作为一位首先寻找出能根治一类肿瘤的方法的老人,他依旧坚持在教学育人的岗位上,不顾高龄的不适,将其毕生所学,继续传授给祖国的希望。当头衔只成为路边的石子,奖金已被视为轻于毫毛,这样的他不愧称为伟人。
曲小辰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想我们可以亲近地称呼王振义院士“王老师”。王老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我国内科医生中的第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也是我们这些医学生的骄傲。
尽管我在内科实习阶段没有去过血液内科,但我在平日的学习中,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凶险和高死亡率还是有所了解的。王老师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这种疾病,使疾病的缓解率达到95%,5年生存率上升至目前的92%。这是一个相当震惊的成就。
在王老师的晚年,荣誉纷至沓来,这都是对他几十年积累的丰厚回报。很惭愧的说,在此之前,我对王老师的成就和经历不是很了解。我本以为这样一个集多项荣誉于一身的人应该会给大家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通过阅读王老师身边的人对王老师的评价,我才知道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先生”:王老师之所以能做出卓越成就,也得益于他对同事、学生、以及病人的“大爱”。他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人生总有台上台下之分,今天我站在台上,你们在下面为我鼓掌。有一天也许你们也会站在台上,我为你们鼓掌。”
希望正如王老师所言,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医学工作者会有像王老师这样的成就,站在国家甚至世界的舞台上。尽管我现在只是一名医学生,我也会为这一目标而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谢灵敏
王振义院士得到了最高科技奖,这是对他他这么多年来兢兢业业的肯定,当然还要加上机遇的。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只有不断提升自我,
医生是每一个人健康和生命的守护者,所以,医生的“好”对人来说太重要了。 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王振义老师是好医生,他对于医学科学前沿探索的执著、坚定和勇气令人钦佩,他的努力和坚守使他收获了为绝症病人带来新生希望的金钥匙。 或许,大多数医生都没有王振义老师那样的天分和机遇,但都能够做到他那种对病人的仁爱。其实,任何一个人们广为传颂的好医生,在耀眼的光环背后, 他们都是视病人为亲人,真心实意地为病人着想。所以,做一个好医生,道德感是最重要的,就像好医生柯行道在日记中写到的:好医生给予病人的,首先是心、语 言,然后才是药草。
林雯超
王振义在临床一线的工作中,关心病人,为许多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在其高龄时,仍坚持工作,继续完善研究,优化治疗方案。这种不断积累,学习的精神以及对于医学科学前沿探索的执著、坚定和勇气值得我们去学习。尤其是在我们的临床实习中,也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去解决问题。
郭辰
医学理论以及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于病人来讲,无疑是最大的福音。王振义院士通过一生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大幅度提高APL患者的生存率,对于病人和作为后辈的我们来说,都是极大的鼓舞。
“一个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最大的动力就是如何为病人服务。”作为医者,最重要的就是为病人服务,相信王振义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是源于这一信念。王院士不仅在科研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国人的骄傲,在临床第一线,王院士同样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医者。作为后辈的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便不能忘记作为医者最重要的职责。医者仁心,仁心才有仁术,病人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我们须铭记于心。
然而,医生的道路也是非常曲折和漫长的。就在月初,一位与白血病战斗了十多年的老病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面对和他相似的病人,老师们只有更多的无奈。偌大的医院,仍有无数老问题与新问题等待我们寻找答案。而面对医疗之外的社会因素,医生们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愿王振义院士的精神指引我们的道路!
林孟
王振义院士作为一名科学家、医学家、教育家,有着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敬业奉献、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以及传道授业、甘为人梯的高尚风范。我们应该以王院士为榜样,努力学习,做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范玉婷
中国人拟出的一种疾病的guide line真的是很给力呀。如果我们现在的医疗环境好一点,医学教育重视一点,实习中Labor work without education value少一点的话,我想更多的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会在中国被发现被提出。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发现等着老师把知识喂给你想都不要想,如果各种人员不会看不惯你坐着,安排各种杂事给你做就不错拉。抽空多看书,that will help。老一辈的医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学习他们真正学术,真正救人。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我们要有激情,有热情,有毅力,有头脑,有知识储备和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To be a doctor a nice doctor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陈一铭
王振义教授说,医生要有一颗爱病人的心,这与技术同等重要。
对于今天的医疗环境,王振义教授看得很清楚,但他坚定地认为:“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爱病人的心不能变。”他说,医生这个职业仍是很受社会尊重的,只要真心付出,一定会得到病人真诚的感情回报。
爱病人的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日复一日地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病人的痛苦。
在实习中,大都时候我们做的都是重复而简单的工作,我们急切的想要获得经验和机会,但同时更是不能忽视了爱伤观念。 爱病人,才可能细心,发现那些隐藏很深的病症;爱病人,才可能耐心,听他们啰嗦病史;有了耐心,才可能静得下来,潜心钻研。
我想我们的实习,不仅仅是实践知识,更是一个可贵的学习老师与病人交流方式的机会。
王振义教授说:“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我就问问自己的心到底想做什么?”他的心从未受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影响,坚定地回答:“多看些病人,多治病。”他觉得自己是从病人的身上获得了力量,所以必须将自己的全部回输给病人。“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我想正是一颗仁爱之心成就了王振义教授今天的成功。这也激励着我们在从医道路上除了冷冰冰的技术,还要充满人情味的关心,耐心,和细心。
唐玲
很多报告都是关于王振义院士成功的事例,很少提及这成功背后的辛酸。我重点看了王院士的访谈和个人报告。其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1,首先,他强调医生是一份需要爱心和医术的职业,缺一不可。学医就得先学会做人。2,鼓励看书,坚持看,并且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这样才能进步。3,要学会提问,也就是创新的来源,不能拘泥于当前。同事要拓宽自己的阅读。 总之,每个大家都具备这么些品质,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应该要去做什么,但关键就是没有坚持,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确很难。希望能从自己的实习生活开始,不断改进自我,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叶苏恂
虽然王振义已室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仍没有放下自己挚爱的事业,仍然工作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这种医者仁心的精神是所有医务工作者应当学习的,王老说,"无论获得多少荣誉,得到多少财富,作为一个医生,能够留在人间的,只能是一些好的治疗方法",一切为病人着想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之前我曾经在儿血液科实习,见到了化疗数次的光头小患儿超出年龄的成熟,见到了初发患儿家长在办公室外哭泣,作为"血癌"的白血病,总能让我`们医护人员心感无力,而王老以其医者之心,丰富学识,开拓性思维,创造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案,让我们能对M3的患者说“在白血病里得了这个分型可以偷笑了,因为有方法治,治得好”,实乃指引吾辈的明灯。
伊媛媛
作为一名医生,王院士无疑是成功的、优秀的,数十年如一日的为病人服务,凭着救死扶伤的天职使命始终兢兢业业地投身于医学前线。作为一名学者,王院士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不断地刻苦钻研和实验中发明全反式维甲酸拯救白血病患者,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取得如此成就,但其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的精神必会让我们有所收获;而观其论文,很多篇论文他都位于第二作者甚至更后面,在今天学术界如此行为更是难能可贵。作为一名老师,王院士是令我们钦佩的,他不仅带出了血液科的另外两名院士,更在其壮年时让位于陈竺,其胸襟不得不令人佩服,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更为年轻一代创造机会。
吴源慧
我们医学生应当学习王振义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毕生追求,急病人之所急,以慈爱真诚的大医胸怀和高超娴熟的医术医治了无数患者。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要学习他竭尽全力服务病人的高尚品德,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病人着想,努力提高医疗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吴源旻
王振义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在白血病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不损伤正常细胞情况下的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理论,并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为医疗卫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杨葶苈
王振义原始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医学前沿,为我国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小辈,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将王老作为人生榜样,相信王振义院士的言行及钻研态度会对新一代的我们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杨悦橙
看了王振义院士的简介,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崇拜。也感到自己作为医学生的压力和责任。实习3个多月以来,我已经经历了成人血液科和小儿血液科,血液科作为我第一个实习的科室。对我的意义已经超乎了一个普通的科室,而是我医学的启蒙。我们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一个个患有疾病的可怜的可爱的病人。病人面对的不是冰冷的化疗药物,而是一个个关心他们的医务工作者。王振义院士的一个突破,就可以改革以后的M3患者的治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医学的将来,终究要经过我们的手一代代地传下去,在医学上我们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认真工作脚踏实地。加强业务水平,注重患者沟通,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杨长蔚
王振义老师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超乎寻常的决心和毅力,刻苦探索,顽强拼搏,攻克医学难题,勇攀医学高峰,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赢得了医学界的充分肯定和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我们要学习王振义老师坚持真理、尊重规律的务实学风。弘扬学术正气,严谨求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坚持科研质量,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学习他的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的敬业、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
胡北
王振义同志作为我国卫生战线上的一名杰出的医学科学家,世界转化医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在世界医学领域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是全国800万卫生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卫生战线上学习的楷模,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既是党和政府对他个人多年与白血病不懈斗争的坚韧和成就的奖励,也是全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和光荣。我们要学习他坚持真理、尊重规律的务实学风。弘扬学术正气,严谨求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坚持科研质量,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为争做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忠诚卫士,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怡之
在半个多世纪医学生涯中,王振义老师满怀对祖国和人民深厚感情,以超乎寻常的决心和毅力刻苦探索、顽强拼搏,攻克医学难题,勇攀医学高峰创造了非凡业绩,赢得了医学界充分肯定和国内外高度赞誉。我们要学习他坚持真理、尊重规律的务实学风,弘扬学术正气,严谨求实、淡泊名利,潜心提高业务水平,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
田成
自古以来,行医都被称为仁术。医疗水平低下、视生命为儿戏的当然不是好医生,过度医疗、太重私利、不顾后果的医生也不是好医生,因为他们往往不愿或不屑与患者沟通、责任心不够、对患者的长远健康利益考虑不够,对病人的关爱和温情有所缺失。王振义医生真正把病人当作自己亲人一样对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能够勇敢承担责任,是医生的典范~
2008级营养班“易班”学习王振义院士帖子内容汇总
帖子链接:http://www.21campus.cn/eclass/showtopic.php?eclass_id=9481&area=9481&aid=1104816
俞中异
08营养的同学们,来这里发表一下学习王振义教授的心得吧!
黄可人
王振义院士救回了这么多原本陷入绝望的病人,让人感动,看到病人和家属如此感激涕零,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
尤箫萌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王振义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最大的动力就是如何为病人服务。”我觉得这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必须持有的信条。
陈婷超
王爷爷年事已高,但还坚持每周查房,组织病情讨论。他每次都是有备而来,事先做好大量的功课,查阅了各种资料。这一点让我十分敬佩!
金国忠
今年王振义院士获颁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返沪的时候我有幸前往接机,第一次亲眼见到了这位拯救无数病患的医学大家,喜欢被称为王爷爷的平易近人的老人,关于对王振义院士严谨治学、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以及对学生的倾囊相授等等的赞誉之词我也只是从新闻跑到中得知的,但是当我亲眼见到王老的时候,他亲切的与我们握手,和我们聊天并且一起合影,过程中完全没有那种大人物居高临下的压迫感,取而代之是一种像爷爷一样的真切感,我坚信,这样一位老人对待工作,对待病人,对待学生必然也是这样亲切认真负责,我想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院士是我们欧洲杯竞猜平台,是交大更是中国的骄傲。我们想要达到王老的这种高度似乎不切实际,但是我觉得把它作为一个目标一个榜样来激励自己更为妥当。最后借用我们接机时的一句口号:王爷爷威武!!!
刘晓曼
谨记王院士教诲——管好自己!
以王院士为榜样,在学术上不断进步,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处事要大气,心中有他人!
程骏睿
五万里归国路,五十载医德心。昔日的懵懂少年,今日的白衣先生。他给社会带来的不仅是血液肿瘤的研究突破,更是一颗为民服务的良心。
于亚梅
听过王振义院士的讲座,他不仅是一个学术上严谨,医术上精湛,医德上高尚的医生,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而且很幽默的!
我们要向王爷爷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