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育人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经党委研究决定,在学生本科阶段试推“班导师”工作机制,具体如下:
一、人员组成:
“973”首席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PI)等科研骨干。
二、配备方式:
1、在2009级全体本科学生中试行,按照自然班配备,每班设“班导师”一名,与现行带班辅导员共同开展工作。
2、导师的选拔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报名相结合的方法,由学工部根据导师意愿、学生意向等情况,为相关班级分配导师。
3、为保持导师与学生联系的稳定性,无特殊情况,其工作任期至所带学生本科阶段结束为止。
三、基本条件:
1、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师德高尚、学识丰富、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身心健康、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心学生。
2、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
3、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发展动向和社会需求,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在学生中有较高威望。
4、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以上(含)学位并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者。
四、工作内容:
1、思想引领。关心学生思想进步,导师每学期至少参与2-3次班级活动,通过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专业导航。做好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科研启发。开展科研方法指导,注重培养科研精神,训练科研思维。通过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深厚的学术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和感染学生,将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相结合。
4、创新激励。注重创新视阈的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以课题型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创新系列活动为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当代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五、工作形式:
1、搭建网络平台:加强以网络为主体的师生交流平台,利用电子邮件、易班(E-CLASS)等网络平台即时有效地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2、依托多元载体:以班级班会、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小组活动、个别咨询等形式,开展班导师各项工作,注重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
3、倡导“双师”联动:原辅导员工作内容和要求保持不变,班导师配合辅导员积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双师”联动,引导学生制定发展目标,当好学生职业发展的参谋。
六、评价方式:
工作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每学年组织班级30%以上学生对“班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座谈、评价,考量其实际工作态度、情况和效果。欧洲杯竞猜平台将对工作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
[attachment]c4519364[/attach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