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全球健康学院科研成果汇总
2020年度欧洲杯竞猜平台-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署名文章共16篇,详情如下。
(1)2020年1月30日,周晓农、钱门宝课题组在《Acta Tropica》杂志上发表Rapid screening of Clonorchis sinensis infection: Performance of a method based on raw-freshwater fish-eating practice
题目:生食淡水鱼行为用于华支睾吸虫感染快速筛查的评估
提要: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因生食淡水鱼所致。对生食淡水鱼者进行化疗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周晓农研究员团队评估了基于生食淡水鱼行为快速筛查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的效果,发表在Acta Tropica。研究纳入了16个县16230名调查者的粪检结果和生食淡水鱼行为调查结果。16个县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10.8%,26.5%的居民生食淡水鱼。通过生食淡水鱼行为筛查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3%和80.3%,约登指数为0.6。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4.2和0.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3.5%和97.4%。对重度感染者筛查的敏感性高于轻度感染者。本研究表明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可以基于生食淡水鱼行为筛选化疗对象。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1706X18316838
(2)2020年4月10日,周晓农、钱门宝课题组在《Acta Tropica》杂志上发表Effective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improving knowledge, practice and belief related to clonorchiasis in children
题目:健康教育对改善儿童的华支睾吸虫病相关知识、行为和信念的效果
提要:华支睾吸虫病因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所致,通过健康教育改变生食淡水鱼行为有利于华支睾吸虫病的长远控制。但成年人行为根深蒂固,故健康教育常难以奏效。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周晓农研究员团队开展了针对学龄儿童的行为干预试点,结果发表在Acta Tropica。该研究于2017-2019年在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开展。研究选择了2所小学,其中1所设为干预组,另1所设为对照组。通过基线调查获取学生华支睾吸虫病相关的知识、行为和信念。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开展了效果评估。研究发现干预组学生华支睾吸虫病相关知识显著提高,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学生生食淡水鱼比例明显下降,对照组无变化。干预组学生将来不生食淡水鱼的信念也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无变化。该研究表明通过在学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转变生食淡水鱼行为、增强将来不生食淡水鱼的信念。该研究建议将以学校为平台的行为干预纳入华支睾吸虫病的控制策略之中。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1706X20300668
(3)2020年4月王兆军课题组在《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上发表“华支睾吸虫致胆管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
提要:华支睾吸虫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其感染可导致宿主肝胆管病变,甚至诱发胆管癌。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从虫体的毒性作用、宿主的异常免疫反应以及其他病原体共感染等方面对华支睾吸虫导致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进行阐述。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0&filename=ZJSB202002021&v=IlZoHuhp83c88l8FAsZbmf3r1ZvILPjbLpCGnVKHSzlKFa1on9iNHVgoefOmpVcy
(4)2020年6月郑彬、李真课题组在《中国热带医学》杂志上发表“我国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热带医学领域学术影响力及SWOT发展策略”研究结果。研究探讨了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热带医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研究结论是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宏观上应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好热带医学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机构的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开展继续教育和合作交流,做好人才、技术储备工作;应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应继续扩展海外科研基地,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学术影响力。
提要:通过收集2009—2018年热带医学领域相关论文,用文献计量法对比国内外18家机构在热带医学领域学术影响力,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本机构在热带医学领域学术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结果发现,过去十年间,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总发文量高于国内各机构,篇均引用次数为16.63,H-index为30,高于国内机构并优于部分国外机构,但与国际领先机构如伦敦卫生与热带欧洲杯竞猜平台和瑞士热带与公共卫生研究院等差距很大。依据SWOT分析框架,总结出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热带医学领域发展的优势是有长期在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经验、人才及数据积累;主要劣势是缺乏学科发展规划和缺少热带医学专业人才;目前机会是国家对热带病越来越重视及输入性热带病在国内时有发生,主要威胁为国内相关单位的投入增加、影响力逐渐赶超。基于SO、WT、SW、OT四种策略提出对该机构在热带医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建议。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ZHYX&filename=YXJY202007014&v=Se1XC4cmIWtznph65vXutyxsoOqapFebMC%25mmd2BALlXMMgNqPE6hOD4eKMPgvrh%25mmd2FUtA4
(5)2020年7月10日周晓农与John P. Ehrenberg等国际专家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杂志上发表Strategies support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during and beyond the COVID-19 pandemic,提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与之后的被忽略热带病防控的支撑性策略
题目: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与之后的被忽略热带病防控的支撑性策略
提要:新发与再现人兽共患病已引起国际公共卫生的关注,这其中包括了一大部分人兽共患的被忽略热带病(NTD)。COVID-19是另一类引起高度重视的人兽共患病,其与NTD防控工作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相背之处,如COVID-19期间会减少NTD防控的人力与财政资源,这会影响到已取得NTD成果的巩固。为此,本文提出了COVID-19大流行控制工作、其他卫生和非卫生部门计划以及被忽略的热带病控制和消除项目之间潜在合作的领域,使这一策略成为推进综合治理、成效更大的NTD防控行动。
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347419
(6)2020年7月郭晓奎教授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上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一文。
提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ꎬ我国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防控是对我国防疫治理体系和防疫能力的一次考查。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的重任。本文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完整性和发展性3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医学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短板,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就医学教育改革顶层设计、重视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全面融入“全球健康”和“全健康”理念等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ZHYX&filename=YXJY202007014&v=Se1XC4cmIWtznph65vXutyxsoOqapFebMC%25mmd2BALlXMMgNqPE6hOD4eKMPgvrh%25mmd2FUtA4
(7)2020年8月21日王兆军、吴琛耘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Schistosoma japonicum SjE16.7 Protein Promotes Tumor Development via th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
题目:日本血吸虫SjE16.7蛋白通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促进肿瘤发展
提要:日本血吸虫虫卵特异性钙结合蛋白SjE16.7是中性粒细胞引诱剂和巨噬细胞激活剂,在炎症肉芽肿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SjE16.7通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与宿主细胞结合,激活NF-kB信号通路,增加活性氧和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产生。小鼠结直肠癌模型证实其可促进肿瘤的进展及髓系细胞的积聚。研究提示SjE16.7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哺乳动物宿主肿瘤的发展蠕虫抗原。
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72961
(8)2020年8月23日,周晓农、钱门宝与Norbert W. Brattig等国际专家在《Acta Tropica》杂志上发表Helminthias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us and prospects
题目:中国蠕虫病的现状和展望
提要:蠕虫病是重要的被忽视热带病。中国在蠕虫病的控制和消除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此,来自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周晓农研究员团队与来自德国、瑞士和瑞典的学者合作,在Acta Tropica组织了一期专刊,介绍中国蠕虫病控制和消除的技术和成就。为此组织者对专刊文章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发表在Acta Tropica。专刊纳入了34篇文章,分为6个领域,即流行病学评估和疾病负担评价;诊断和抗原鉴定;药物和疫苗研发;宿主与寄生虫病原相互作用和钉螺遗传学;监测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文章强调,中国蠕虫病的控制和消除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其他流行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新技术、工具和策略。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1706X20314066
(9)2020年8月,李石柱、夏尚课题组在《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上发表“Sentinel-1A 雷达遥感数据模型快速识别洪灾后血吸虫病传播潜在风险区研究”研究成果。研究运用雷达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水体信息的方法, 快速有效地识别因洪水导致钉螺扩散的血吸虫病传播潜在风险区域,发现基于Sentinel-1A 雷达影像提取水体信息并用于识别 洪灾后血吸虫病传 播潜在风险区域是可行的。洪灾后钉螺在水淹区域存在扩散孳生风险,需在重点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提要:通过采集安徽省当涂县 2020年 5月15日汛前和7月16日洪水高峰期间两景哨兵一号(Sentinel-1A)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数据,采用双极阈值分割方法,构建洪水淹没区域提取模型。收集安徽省2016年钉螺调查数据,建立当涂县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随机选取75%和25%钉螺分布数据模型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阈值判别方法,构建钉螺孳生点生态环境特征提取模型,识别洪灾后血吸虫病传播潜在风险区域。研究结果发现,当涂县汛前水体面积约为228.07 km2,洪水高峰期水体面积约为259.26 km2,洪灾导致的水体面积扩大约13.67%。判别洪灾后钉螺潜在扩散地主要分布在当涂县原有钉螺环境相毗邻的江心乡、石臼湖西岸湖阳、大陇、塘南和乌溪乡等地,以及河道相连的内陆田地等区域。对比验证集钉螺实际分布与模型分析结果,模型准确率为82%。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0&filename=ZJSB202004004&v=IlZoHuhp83dIk3uazGX8ft%25mmd2F32NMaYYG4ydzFZQoBBsTpbSx%25mmd2BrfF2JoiVjQCCEKFL
(10)2020年9月18日,朱泳璋、郭晓奎课题组在《Genomics》杂志上发表A newly isolated E. thailandicus strain d5B with exclusively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C. difficile might be a novel therapy for controlling CDI
题目:一株新发现对艰难梭菌有专一性抗菌活性的泰国肠球菌d5B菌株作为潜在控制CDI感染的新方法
提要:艰难梭菌引起的结肠炎是人类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医院相关感染之一。而益生菌是控制艰难梭菌感染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在这里,我们介绍了一株新发现对艰难梭菌有专一性抗菌活性的泰国肠球菌d5B菌株的分离、安全性和益生菌特性评价。菌株d5B至少对54株艰难梭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安全性试验表明菌株d5B对大部分临床重要抗生素敏感,也无溶血和细胞毒活性。全基因组分析表明,菌株d5B只含有一个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和缺乏功能毒力基因。结果表明,菌株d5B具有良好的益生菌特性,对胃肠道具有耐受性,对HT-29细胞具有良好的粘附作用。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888754320302068
(11)2020年10月7日周晓农与Jakob Zinsstag等国际专家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发表Towards integrated surveillance-response systems for the prevention of future pandemics,提出建立监测-响应系统来预防疾病大流行
题目:预防疾病大流行的监测-响应系统论
提要:动物源性病原是人类未来疾病大流行的高危因素。阻止这类病原的跨种传播是预防人类疾病大流行的关键。在环境、家畜、野生动物中监测出病原越早,人-动物-环境监测系统信息交流越顺畅,阻止疾病大流行的代价就越小。
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39270
(12)2020年10月14日钱门宝课题组在《China CDC Weekly》发表Amoebic Dysentery — China, 2005−2019
题目: 2005-2019年中国阿米巴痢疾流行情况
提要: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法定传染病。本研究分析了2005-2019年中国阿米巴痢疾流行情况。2005-2019年间,全国共报告28229例阿米巴痢疾,其中7例死亡。2007年及以前每年报告病例超过3000例,其后逐渐下降,2019年为775例。发病率由2006年的0.26/100000 降到2019年的 0.06/100000。病例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5月-10月病例较多。病例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儿童是最主要的人群,占总病例数的52.6%,男性和女性分别报告了16656(59%)和11573例(41%)。虽然我国阿米巴痢疾显著下降,仍然需要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防治。
链接:http://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0.222
(13)2020年10月14日李石柱、王欣怡课题组在《China CDC Weekly》发表Distribution of Suitable Environments for Phlebotomus chinensis as the Vector for 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 Six Provinces, China
题目: 我国六省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主要媒介中华白蛉的适生区分布研究
提要: 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一种人兽共患亚型,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近年来,我国MT-ZVL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疫情呈回升之势,新发和历史流行县复现情况愈发频繁。防控意识的懈怠以及环境监测力度的放松使中华白蛉得以孳生和扩散。生态位模型可基于物种存在点数据和环境变量数据计算物种分布的生态条件,进而预测其实际或潜在分布,文章通过生态位模型预测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六个MT-ZVL流行省份中华白蛉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探究了重点环境因素对中华白蛉生存的影响作用,从而为疾病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将已有文献资料和2016年中华白蛉全国调查数据整理导入MaxEnt软件,计算其生态适宜性结果并绘制适生区分布地图。发现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年平均温度、植被类型、地貌类型和最冷季节平均温度对中华白蛉的生存影响较大,我国中西部温带丘陵地区、黄土高原及其延伸带区域是其潜在适生区,可能导致MT-ZVL新发和复现的中华白蛉聚集生存条件已然存在。需针对其潜在适生区加强重点环境监测、以及居民和流动人口的风险监测,以实施有效病媒控制与精准防治。
链接:http://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0.223
(14)2020年10月郭晓奎教授在《微生物与感染》杂志上受邀发表综述“细菌与噬菌体的相互抵抗作用机制”一文。
提要:噬菌体是地球生物圈里数量最多、存在最久的个体之一,也是应对抗生素耐药细菌感染的极具特点的候选制剂之一。本文分别以细菌和噬菌体的视角,从阻止噬菌体吸附、超感染排除、限制修饰系统、CRISPR-Cas、流产感染等方面综述了细菌抗噬菌体的机制以及噬菌体针对细菌抗性机制的应变。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0&filename=WSWG202005001&v=55vo72p3UuKuJNEhby9W3MjJMJszVN0OTuofWUoi4PFuemf3LutyMYL%25mmd2FIWaYviMn
(15)2020年11月12日周晓农、钱门宝课题组在《Acta Tropica》杂志上发表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clonorchiasis in school children in southeastern China
题目:中国东南某地学生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
提要:为掌握学生人群的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来自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周晓农研究员团队在湖南某地开展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表在Acta Tropica。40.5%的学生生食淡水鱼,18.9%的学生感染华支睾吸虫。学生性别、学生父亲和母亲的生食淡水鱼行为、家庭是否制作生鱼片等与学生生食淡水鱼行为有关。学生生食淡水鱼行为、学生父亲生食淡水鱼行为和家庭是否制作生鱼片与学生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本研究表明,学生生食淡水鱼行为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状态受到家庭环境影响,需要加强以学校为平台的行为干预以促进华支睾吸虫病的控制。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1706X2031665X
(16)2020年11月冯欣宇、李石柱课题组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上发表“大劣按蚊Torso-like基因鉴定分子结构及表达特征”研究成果。研究鉴定大劣按蚊Torso-like(tsl)基因及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tsl基因功能提供理论基础,从基因组水平鉴定了大劣按蚊tsl基因,分析了其蛋白结构及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提要:根据黑腹果蝇和冈比亚按蚊tsl基因,检索大劣按蚊全基因组并鉴别大劣按蚊tsl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采用PCR和逆转录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tsl基因编码TSL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并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大劣按蚊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大劣按蚊tsl基因全长16 751 bp,CDS区长1 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TSL蛋白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经生物信息学预测,TSL蛋白为位于膜外的分泌蛋白,且包含信号肽;其二级结构含α-螺旋(51.72%)、延伸链(12.20%)、β-折叠(4.78%)和无规则卷曲(31.30%),且能以5cj9.1.A为模板进行3D同源建模。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发现大劣按蚊TSL蛋白与法老按蚊TSL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tsl基因在大劣按蚊头、胸、腹、足均有表达,且在头部表达量最高、足部表达量较低。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0&filename=XXCB202006007&v=PH1Tuv2afXNpL8ZwbqT1UojYJ9TuPJiijjCr3lEkuEEcumUx29l3f1RKS%25mmd2BnG6XF%25mmd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