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门诊来了一个20岁的小男生,胸闷胸痛,前阵子感冒了几天,检查显示心肌酶谱增高。临床医生微微一笑,十有八九就是心肌炎了,但是为了确保诊断准确,我们还是给小伙子进行了心脏磁共振检查,不做不知道,一做还真吓一跳,心内膜下一片亮亮的高信号,竟然是心肌梗塞!
心脏磁共振成像,被称为心脏“一站式检查”,它可以通过一次检查完成心脏结构与功能的评估,获取非常丰富的信息,包括室壁运动 、存活心肌判断,血流灌注及冠状动脉显影等。仅仅一次检查就可让临床及影像科医生清晰、全面地了解患者心脏的各方面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是名副其实的多合一检查。
在心肌缺血的诊断中,心脏磁共振堪称是“金标准”。众所周知,心肌梗塞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心肌梗塞患者在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后的5年死亡率达12.2%~15.9%。心脏磁共振检查无电离辐射,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因此被认为是当前心脏成像的一种重要方法,可对心肌梗塞的形态学改变、功能性改变及心肌存活性等进行评估。
如果发生形态学改变,心脏磁共振可直接显示心肌、心外膜和心内膜的边界清晰可见。因此可精确测量得知心梗后心肌变薄的程度(图1)。功能性改变被认为是定量心肌厚度、心肌质量、收缩期心肌增厚、心腔容积、射血分数和其他局部或全部收缩、舒张功能的最佳成像方法。磁共振评价这些参数可直接或间接地显示缺血心肌功能性改变。通过磁共振对比剂进行心肌灌注扫描(图2)和延迟动态增强表现可直接检测缺血心肌并定量测定心肌梗塞质量、梗塞百分比及透壁程度等。
此外心脏磁共振还可以评估心肌存活性(图3),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心肌细胞发生不同程度损伤。仅心肌功能异常而心肌细胞结构尚未破坏时,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后, 心肌功能可恢复正常,这种状态被称为可逆性心肌损伤,常见于冬眠心肌及顿抑心肌。此外心脏磁共振还能精准评估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确认是否存在左室血栓(图4)、真假性室壁瘤(图5)等并发症。
近年来,心脏磁共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定量成像技术如T1mapping,T2mapping,ECVmapping等心肌组织学定性技术带了更多对心脏的组织学改变的认识,此外,国内外研究表明通过对比增强负荷心肌灌注成像进行心肌收缩功能和储备的定量测定,评价组织灌注和表现细胞膜完整性,能够准确判定心肌缺血程度及范围,是评价心肌存活性的最为有竞争力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此外,除了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可应用心脏磁共振诊断的疾病非常多,其中包括:
1、心肌病变,包括各类缺血性及非缺血性心肌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淀粉样变等。
2、心脏肿瘤,包括心腔内、心壁内肿瘤等。
3、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
4、心包疾患,包括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以及心包内占位性病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