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聚焦耳聋发病机制、耳鸣神经机制的探索,强化宽频声导抗检测在耳硬化症中应用,积极发掘耳聋致病基因并研究其基因功能,深化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及转化。同时致力于耳聋基因治疗创新实践,推进人工听觉重建技术发展,加强听觉科学医工交叉融合,为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现有专任教师43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级职称有22名;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10名;其中银蛇奖获得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1名、国家优青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3名,上海市东方学者1名、上海市科技精英1名,上海市浦江人才2名、上海市卫健委卫生健康领军人才2名、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欧洲杯竞猜平台“双百人”5人等。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省部级项目等53项;出版学术著作3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Oncology、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Gene therapy等杂志发表高质量论文。

研究方向1:耳聋发病机制

以环境及遗传致聋因素为切入点,阐明听觉通路关键细胞的损伤机制,明确听力障碍易感基因及遗传性聋发生发展生物标记物。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al Science Review、Nature Communications、Genetics in Medicine、eLife等期刊。

研究方向2: 人工听觉重建

聚焦听觉通路展开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探究以ABI为代表的感觉重建类脑机接口技术。相关研究已成功实现成功转化,并于2023年完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注册临床试验。

研究方向3:内耳基因治疗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病毒载体相结合,基因替代、基因编辑等内耳基因治疗方法治疗遗传性听力损失并实现临床。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Molecular Therapy等期刊。

研究方向4 :听力健康产品开发

聚焦听觉疾病研究,积极构建医-理-工多学科交叉合作模式,基于听力损失人群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度挖掘潜在病理机制与临床特征关联。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精准解析听力损失相关的遗传变异与分子机制;同时,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算法与人工智能(AI)技术,辅助临床诊疗决策,结合临床需求,运用最新技术开发听力健康产品,助力听力损失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提升诊疗效率与精准度。

研究方向5:噪声性聋机制研究

通过大样本噪声暴露队列人群研究,探索噪声性聋的流行病学特征,揭示噪声性聋的高发人群的遗传相关风险因素,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和验证与噪声性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AAK1;利用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Aak1基因在内耳中的功能及其在噪声性聋中的调控网络,结合梯度递增慢性噪声暴露动物模型,课题组尝试阐明噪声性聋的分子病理过程,揭示噪声性聋易感基因如何影响听力损失,构建噪声性聋的分子病理图谱,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噪声性聋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