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医学检验技术聚焦出血病与血栓病综合诊治、感染性疾病诊防控体系建设、临床病原菌流行与致病机制探索,以及肿瘤早诊与精准治疗等核心领域。通过搭建标准化检测协作平台,不断夯实基础研究,紧密对接临床需求,积极培育一流团队,旨在为全民大健康提供坚实的支撑,并为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持续的贡献。

现有专任教师40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级职称有20名;博士生导师17名,硕士生导师20名;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2名,上海市卫健委卫生健康领军人才2名等。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省部级项目等100多项;在Nature Sustainability、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s Research、Hepatology、Blood、Nature Microbiology、Cell Host & Microbe等国际知名期刊杂志上发表数百篇高质量论文。

研究方向1 提供出血病和血栓病综合诊治策略

本研究方向围绕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构建完善的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诊断平台,为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探索和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工作重点包括开发出血病/血栓病该类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监测有关的表型诊断项目;开发并完善遗传性出血病/血栓病的基因诊断;研发新型促凝和抗栓药物。以通讯作者已在Blood、ATVB、Science Bulletin、Haemotologica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研究方向2 构建感染性疾病“诊-防-控”新策略

围绕临床重要病原菌的诊断、预防和控制需求,致力于阐明流行致病及宿主防御新机制,并开发临床实用诊防控新策略。围绕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子流行进化及转化研究、病原菌感染及致病机制、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转化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以通讯作者已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Microbiology、Cell Host & Microbe等国际专业SCI期刊论著80多篇,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研究方向3 提高肿瘤诊断新技术的应用

以探索肿瘤信号传导中的关键分子为研究核心,致力于揭示这些分子在肿瘤发展中的调控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它们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同时研发与这些标志物相匹配的检测新技术,构建并完善全面且高效的肿瘤检测体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s Research、Hepat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7篇,其中ESI高引论文5篇(近5年共4篇),单篇最高他引1218次。

研究方向4 感染,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应用

专注于感染和炎症领域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应用,致力于实现精准诊断和精准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成果先后以第一/主要通讯作者发表在Immunit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MBO J、Cancer Research等期刊论著80多篇。

研究方向5 儿童实体肿瘤组学图谱、发病机制、分子诊断及靶向干预策略的研究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质谱技术,对儿童肿瘤进行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RNA甲基化表观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蛋白修饰组特征分析研究。建立儿童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复发转移预测的靶点或分子模型。运用肿瘤组织建立的PDO、PDX模型,建立儿童肿瘤靶向药物筛选系统,研究不同肿瘤易感基因突变谱与靶向药物对应关系,寻找具有耐药预警作用的分子标志物。